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风物志·惊鸿】“凤至”风华:她引领沈阳旗袍风云,更将旗袍底蕴带到大洋彼岸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10:03:00    

1928年秋,东北大学。50余名女大学生身着各式旗袍出现在操场上,引发关注。这便是东北地区开了先河的、女子上大学的先例。

其中更有一位“女学生”堪称最耀眼的校园旗袍明星,这便是政治系的、身旁常有护卫、前来插班听课的张学良夫人——于凤至。她引领着沈阳的旗袍风云,后来更将旗袍底蕴带到大洋彼岸。

以旗袍为笔

1928年11月,东北大学大门敞开,车队驶入,其中一辆轿车引人瞩目,驾驶人正是张学良,副驾驶坐着的则是于凤至。

车门轻启,一双素色高跟鞋踏出,淡色旗袍的裙摆随风轻扬,女子前胸一枚胸针与耳坠相映生辉——于凤至以一身典雅旗袍装束走进校园与张学良一同视察。彼时的东北大学,不仅是东北地区最高学府,更承载着新文化运动的浪潮,而于凤至的旗袍身影,恰似一柄婀娜的钥匙,开启了沈阳旗袍文化的深层密码。

此时,张学良掌权东北仅5个月时间,作为东北大学的校长,张学良鼓励女子接受高等教育,并开先河于1928年秋季录取50余名女生,破除女子无法在东北读大学的传统。为了引领女子读大学的风尚,张学良还让夫人于凤至入东北大学政治系插班听课,他说:“我妻子应该带这个头。”

回想起5个月前,张作霖遇刺后的危急情境历历在目。于凤至以长媳身份主持大局,秘不发丧,并协助张学良完成东北军政权力交接。这段经历赋予她超越传统女性的政治视野,而她对教育的重视更显卓识。彼时的东北大学法科课堂中,常可见到身着旗袍的于凤至旁听政治与外交课程,她曾在校刊撰文强调:“兴学校、育人才,乃立国之本。”

校园就是未来,校服则是文韵。于凤至特别关注女生校服设计,提议将旗袍作为女生制服,认为“旗袍既可彰显中华女子风骨,又能破除缠足陋习之遗风”。这一倡议迅速引发效仿,沈阳多所女校将改良旗袍纳入校服体系:袖口缩窄便于书写,裙长及膝利于行动,衣襟刺绣校徽强化身份认同。

于凤至以旗袍为笔,倡导新时期东北大学女生的新时代思想,迎接着沈阳新时代的来临。

东北大学女学生合影。

精神的守望

作为满族传统服饰“旗装”的改良产物,旗袍在剪裁上融合西方立体裁剪技术,既保留东方含蓄之美,又凸显女性曲线,成为新女性追求独立与自由的象征。据《盛京时报》记载,1929年沈阳已有超过30家旗袍定制工坊,尤以中街的吉顺丝房(第二百货,今沈阳春天对面)和同义合丝房出众,其顾客多以名媛为主。

名媛之中,于凤至的旗袍选择极具代表性。她常选择素雅色调,面料多选用真丝锦缎,领口缀以传统盘扣,裙摆开衩高度适中,既符合大家闺秀的端庄,又暗含现代女性的干练。这种“中西合璧”的审美,恰是沈阳作为东北文化中心的缩影——既坚守“关东文化”的质朴厚重,又吸纳外来建筑、服饰等元素,彰显海纳百川般的包容,让沈阳的旗袍在全国成为典范,走在流行前沿。

于凤至的旗袍美学,始终与她的命运轨迹紧密交织。1940年赴美治病后,她以旗袍为文化铠甲,在华尔街书写传奇。化疗导致头发脱落,她便以丝绸头巾搭配刺绣旗袍;出席房产商业谈判时,墨绿色缎面旗袍配珍珠项链的装束,既显东方韵味,又不失专业气场。这种刚柔并济的特质,恰是沈阳旗袍文化的精髓。

在沈阳故宫的飞檐斗拱下,在太原街的欧式骑楼间,旗袍始终扮演着文化调和者的角色:满绣技艺与法式蕾丝的结合、传统云纹与几何印花的碰撞,映射着这座城市在时代洪流中的自我重塑。正如于凤至为《东北人物志》所作序言中写道:“物质羡余患难不绝之世,精神激荡,人才辈出”——旗袍不仅是服饰,更是文化韧性的见证。

即便是在美国,于凤至病逝前在洛杉矶别墅摆放的东北风格家具,以及她至死未改的“张于凤至”签名、玫瑰公墓旁永远空置的墓穴——旗袍包裹的不仅是身体,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守望。

扫码阅读专题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张毅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相关文章
【风物志·惊鸿】“凤至”风华:她引领沈阳旗袍风云,更将旗袍底蕴带到大洋彼岸
2025-05-23 10:03:00
平潭七旬老人免费开设民乐课堂,奏响乡村“文艺振兴曲”
2025-05-23 09:10:00
潮声丨千年马巷:海陆通利地 丝路写传奇
2025-05-23 08:54:00
旅居石林 | 从“看风景”到“住进风景”
2025-05-22 19:40:00
从军营到家乡 现役军人张杭的“平凡之善”
2025-05-22 1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