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化抗战中的沈阳力量丨人民作家马加:慷慨悲歌正国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3 11:21:00    

开栏语

2025年,我们迎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严时刻。回望那段烽火连天、救亡图存的峥嵘岁月,沈阳,这座英雄的城市,不仅是东北抗战浴血坚守的前沿阵地,更以其深沉而磅礴的“文化抗战”力量,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苍穹之上,铸就了一座穿越时空的不朽丰碑。

80年风雨沧桑,沈阳始终铭刻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壮阔史诗之中。作为东北抗战不屈的“文化心脏”,这里曾以笔墨为枪矛,化歌声为号角。流亡师生在颠沛中坚守讲台,以知识星火点燃希望;文艺志士在铁蹄下奋笔疾书,用血泪文字刺破黑暗;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旋律从这里孕育、传唱,最终响彻寰宇,成为民族精神的最高呐喊——沈阳人民以文化为武器,在至暗时刻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

今日起,沈阳日报、沈阳发布客户端推出大型系列专栏——《文化抗战中的沈阳力量》。我们特别邀请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国家级作家、文化学者徐光荣先生执笔,为您深情讲述那些在文化战线上以笔为戈、以文报国的志士仁人。他们或许是流亡中授课的教师、地火般奔涌的作家、以舞台为战场的戏剧家、用旋律唤醒民众的音乐家……徐老将以深邃的史识与饱蘸情感的笔触,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原一个个有血有肉、闪耀着信念光芒的生命轨迹。重溯这些深植于黑土地的“文化抗战”基因密码,不仅是为了铭记沈阳人民在精神战场上谱写的壮丽篇章与卓越贡献,更是为了传承那份在民族危亡关头,以文化自信为基石、以信念为灯塔的不屈灵魂。这精神,是沈阳城市血脉中最深沉的力量源泉。

第一期推出

《人民作家马加:慷慨悲歌正国风》

人民作家马加

慷慨悲歌正国风

□徐光荣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人们自然会想起那些为夺取这场胜利作出杰出贡献的革命前辈,那些以笔做刀枪进行抗日斗争的文化战士,以舒群、萧军、萧红、罗烽、白朗等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是抗日文学的卓越斗士,曾任辽宁省文联主席兼作家协会主席的马加更是东北作家群中颇具特色的一员。

马加作为被辽宁省政府命名为人民作家的文艺工作者,他的几十部作品在现当代历史和抗日战争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辉耀着家乡辽海沃土,铭刻在现当代文学史册,也长久地润泽着人们的心灵。他虽已在2004年以94岁高龄逝世,但他的音容笑貌,他地道的新民方言谈吐,犹在眼前与耳际,我至今还清晰记得在他离去前不久拜访老人家时的情景。

在风景秀丽的沈阳昭陵西侧的一幢二层白色小楼里,住着当代东北作家中健在的最著名的长者——马加。踏着朱漆的楼梯步入二楼马加的书房,赫然在目的是马加夫人申蔚生前为书房题写的横幅“绿野书屋”,而门旁的粉壁上悬挂着已故著名书法家沈延毅笔法遒劲的魏碑条幅——

太学声华誉在东,

公孙门下育宗工,

白头更写风云史,

慷慨悲歌正国风。

七绝之右是两行小字:“马加同志大著北国风云录风行海内,率吟一绝,以誌佩仰,工拙弗计,即恭两正。”这多年前写就的条幅,而今读来犹觉亲切。当时,年届耄耋的马加以他的历史巨制《北国风云录》奉献给读者,确给人以振聋发聩之感,沈老诗中“慷慨悲歌正国风”所言极是。

作为“东北作家群”中与罗烽、白朗等比肩的沈阳籍著名作家马加以他的中长篇小说《登基前后》《开不败的花朵》《江山村十日》《北国风云录》《血映关山》等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树下一座座丰碑。丁玲、冯雪峰、杨朔等生前都曾给予高度评价。但鲜为人知的是马加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作为一个初学诗作者参加辽宁作协的诗歌座谈会,马加曾在会上谈他青年时代也爱诗、写诗。当时因为读到他的作品多为小说,并没在意。待到90年代我调到作协工作,负责撰写《辽宁文学概述》,与马老深谈时,才真正了解他诗歌创作的历程。

马加的处女作《秋之歌》,就是一首抒情短诗,发表在1928年沈阳的《平民日报》上。那时他离开了故乡辽宁新民县辽河下梢的弓匠堡子,来到张学良将军创办的东北大学读书。他没有想到的是,当年为他编诗的编辑苗渤然,从吉林省政协副主席岗位退下后也回到了沈阳,与他同住在一个院落里。后来,年逾九旬的苗老与马加成为清晨在林间散步的伙伴。

马加第一篇引起社会关注的作品也是诗。1929年他以诗《笳声》控诉了军阀的暴行,获得当年《盛京时报》征文二等奖,显示了他作为青年无畏地向社会挑战的勇气。而这时,他在东北大学与同学创办了文学期刊《北国》,倡导普罗文艺,连续发表了小说《母亲》《风雪之夜》,开始了最早的文学活动。

可以说马加创作的萌芽期显示了充分的诗人气质。他本名白水丰,当时非常崇敬左翼作家蒋光慈激进的革命思想和磊落豪迈的浪漫主义气质,便给自己起了“白晓光”的笔名,期冀成为像蒋光慈一样的革命作家。

但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不甘心任人宰割的马加只身流亡北平,走上一段艰难的人生历程。他先住在沙滩的文丰公寓,积极参加左翼文学活动,几年间写出八九十万字的作品,而最先引起文坛震动的是1933年发表在北平左联刊物《文艺月报》上的长诗《火祭》——

要集中我们的力量,

我们要把这古老的社会推翻;

瞧吧,这风的威,电的火,烽火的烈焰,

世界上有一支新兴的势力随着杀声推展!

……

全世界被压迫的朋友们,

革命的怒潮澎湃高涨,

战斗的前夜鼓角喧天—

生命随了铁骑跃进,

天的火炬照耀着崭新新的人寰——

这首诗境界开阔,个人感情的抒发与革命斗争的赞颂交响成了气势雄浑的战歌,给抗战文坛带来一股全新的气息。

马加的另一首著名长诗《故都进行曲》发表于1936年《文学导报》第2期,以一二·九运动为主题,记录了“这个光荣的日子,我们中华民族斗争的日子”所发生的历史图景,和“我们要夺取自由,要求抗战”,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进程,全诗900多行,一气呵成,充满战斗激情,震响着民族解放的强音。

正是以这充沛的诗人激情,马加写出了走向深刻的中篇名著《登基前后》(即《寒夜火种》)。这部作品写于1934年,1936年发表于左联刊物《文学导报》上,反映的是1932年至1933年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登基前后发生在辽河南岸农村中的故事,写在敌伪统治下东北人民“生的艰难”和“死的挣扎”,并表达对革命者怀有的敬意,对青年知识分子奔向抗日所寄予的希望。他还发表了《七七事变》等中篇小说,并以抗日文学创作投身革命行列,辗转于鲁、冀、晋、豫,奔向了抗日的心脏延安。

单复同志以《乡土文学的探索者》为题论叙马加的一篇文章中说,马加与巴金相似,都是“善良厚道,诚恳热情,平易近人”,他们的秉性,都“大智若愚”。而我想补充一点的是,马加在平易中寓有炽烈,在朴实中深藏激情。这不仅体现在生活与事业中,在他与申蔚50余年相濡以沫的金婚生涯中也有表现。我听马老讲过,1942年,当他在延安经曾克介绍与申蔚相识后,很快坠入爱河,他们常约在延河畔散步,听兰家坪山谷里驼铃叮当,听延河水不知疲倦地奔腾。有一次,马加离开兰家坪,绕过小砭沟,准备去杨家岭与申蔚会面,刚走到延河渡口,忽然发现延河涨了大水,波涛汹涌。怎么办?马加不甘心被河水阻截,他脱掉衣服,用左手举着,跳下河划水而过,在卧牛石漩涡中他拼命前游,终于到达了对岸的杨家岭。

申蔚没有想到他会如约前来,又惊讶,又欣喜,她更加了解了马加,从此与这位勇者结伴而行。

马加的这种诗人的炽热与激情充分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东北干部团经张家口,向东北进发,途中在瞻榆县境与敌人遭遇,王耀东副团长不幸在战斗中牺牲。王耀东的牺牲深深震撼了马加,他认为王耀东虽死犹存,他的事业像草原上的鲜花一样,不管风吹雨打,年年岁岁,永开不败。于是,《开不败的花朵》从马加激情奔涌的笔下诞生了。正如丁玲所说,王耀东的形象“在马加的生命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形象,而成为永恒的记忆了”。这部作品中马加以深邃的主题思想,优美的、散文诗式的抒情,创造了一种新鲜的艺术风格。作品出版后再版14次,被译成日、英、德、蒙等国文字,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同样是以一种亢奋的创作激情,20世纪60年代初期,马加开始了《北国风云录》的写作。他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部规模宏大的长篇小说,表现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胜利这一历史阶段的中国北方人民的风云史,塑造为民族献身的英雄。后来,由于一些不可抗力,他已写好的《北国风云录》10余万字初稿在火光中化为灰烬。

20世纪70年代,当马加回到沈阳,再次开始辍笔8年的《北国风云录》的写作时,当时文艺界的现状让马加在愤慨之下,把刚刚开头的《北国风云录》再次付之一炬。

文艺界的春天终于再一次来临了!此时马加虽已年届七旬,满头银发,但一股强烈的、在胸膛里久久郁结的感情,一股诗人的冲动,使他又一次握笔写出了《北国风云录》。1982年,当这部史诗性长篇问世时,评论家们公认这是新时期出现的最优秀的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对作品中的诗意美更是赞不绝口。曾镇南说:《北国风云录》中,“既有散文诗的浓郁的诗美,又有人民口语的泼辣的活气”;李树谦欣赏其语言艺术,特别是“语言富于色彩,富于诗意,有着散文的意境美”;韶华则说:作品“发展了他的艺术风格:朴素的美。这个作品好像是一首首散文诗所构成……这是非常可贵的艺术风格”。

作为《北国风云录》的姊妹篇,《血映关山》创作于1990年,作品以东北流亡学生周云在抗日战争中的人生经历、爱情为线索,多视角地勾画出抗日战争的辽阔画卷,获得了同样广泛的好评。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历代诗人创造了无数佳作。马加对古诗也很偏爱,在他住所就藏有申蔚书就的他所爱的一首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马老喜欢杜甫绝非偶然。杜诗被誉为“诗史”,而马加则创作出现当代史诗,他们将同样会长存于华夏文学史册。

正如沈老所咏的“白头更写风云史”中老骥伏枥的精神,已逾80高龄的马加又为读者捧出了12万字的《漂泊生涯——我的回忆录》。这部文学回忆录共32章,马加第一次披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文学生涯的真实经历,在北平时期与左联的交往,办《文学导报》前后,与张露薇的斗争,与雷加由天津乘轮船出海遇日本军舰的经历……每章都有悬念,可读性很强,而整部作品洋溢着浓浓的诗情,透露出马加优美的语言风格,我品读马老这部新作时,简直爱不释手。

马老向我介绍这部新作时,精神状态很好,虽已高龄但仍每天坚持早晚散步,茶余饭后常与担任文学研究所所长的长子白长青和读大学的孙子白云下围棋。有一次,他回新民钓鱼,钓上10多条二三斤重的鲤子,还有几条小鱼养在他住所的鱼缸里。我登门拜访时,他兴致勃勃地让我看那几条在水草间嬉游的小鱼,兴趣盎然。

当时,我为马老的身心两健而欣欣然,并祝愿马老的“风云史”再续新篇。

转瞬20余年过去了,云烟过眼,我也到了耄耋之年,每当我在书架前捧起马老惠赠并题有他亲笔赠言的精装本《马加文集》时,眼前总会浮现这一幕幕往事。


来源:沈阳日报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相关文章
文化抗战中的沈阳力量丨人民作家马加:慷慨悲歌正国风
2025-08-13 11:21:00
大理男童失联事件敲响哪些警钟?
2025-08-12 22:57:00
胖东来招聘“刑释人员”,于东来发文回应
2025-08-11 11:59:00
让企业享受实实在在政策红利
2025-08-11 10:23:00
河南汝阳:北保村里寿星笑 食堂暖流润心田
2025-07-28 10: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