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0:08:00
文 | 锦缎
关税风暴之下,所有人都开始认真审视“内需”这件事。让最广泛的国人有意愿、有能力地消费起来,已然与科技创新并立,成为熨平不确定性的最重大课题。
但如每个人所知,这件事颇知易难行。
先来看央行最近公布的这组数据:去年12月末住户存款余额攀升至151.25万亿,2024全年住户存款增加了14.26万亿,人均储蓄达到10.7万元,正式进入6位数时代。
与此同时,今年1-2月,我国居民累计新增贷款547亿元,同比下降86%。
储蓄高位,资本支出减少,似乎个人资产负债表迈入了具象化的缩表,现金储蓄成为了资产负债表相对“保值”的一环。
去年一整年,社会各界几乎都在围绕提振消费做文章,无论是流动侧降息,还是需求侧加补贴,似乎都没能改变储蓄高企与信贷低迷形成的剪刀差。
毕竟普通老百姓还是笃信“买涨不买跌”的核心逻辑,消费性开支很难带来资本回报,但目前市场中又缺少可以承接地产缺口的优质资产。
那么,真的就没有办法解决储蓄堰塞湖,居民消费意愿低的难题了吗?
资本市场的表现给出了意外的解题思路,这让我们意识到,A股其实是中国消费繁荣的最优解:
我国居民储蓄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在相对高位,单月同比增速几乎没有下降至双位数以下。
图:全国住户存款期末余额及同比增速,来源:EPS宏观数据平台
但环比来看,也不是完全没有出现过负增长的情况,去年全年共出现了三次环比负增长,分别是4月、7月和10月,背后都有显性原因。
根据国泰君安的数据显示,2024年4月是个人住房贷款早偿率的巅峰(25%-30%)区间,储蓄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提前还贷潮,而7、10月份则是因为存款利率下调。
这三个月份也是银行季末冲业绩后的第一个月,惯性下跌的可能也存在。
但10月份的情况非常有趣,因为它是2024全年唯一一次,同比增速小于11%,并且环比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同时9-12月之间也是出现了明显的存款余额增速放缓趋势——小于10.5%。
拉长周期来看利率调整、或者银行季度业绩波峰波谷,从来不会导致数月的存款余额低增速,甚至是负增长。
因此,一定还有其他原因。
答案其实显而易见:A股“924行情”之后,出现了一波阶段性的牛市,吸走了大量储蓄,毕竟2024年10月A股新增开户数达到了惊人的684.7万户。
如果仅仅是指数和储蓄率、利率三者的负相关变动,还不足为奇,毕竟三者本就互为因果关系。
出乎意料的是,即便多数散户可能并没能在股市赚到真金白银(毕竟去年10月是典型的高开低走行情),但股市对于消费市场信心提振链路,似乎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短、更直接:
2024全年,社零总额的同比增速稳定在2%-3.8%的区间内,但924大牛之后,10月份的社零增速达到了4.8%,显著高于全年同期水准。
图:2024年全国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及同比增速,来源:EPS宏观数据平台
那有没有可能是因为10月假期较长,带动了消费增速呢?并不尽然。
首先社零本就是同比高增速,对比的是上一年度10月的消费额,每年都有十一假期,因此假期并不是驱动社零显著增长的主要原因。
其次,以往年数据来看,10月对比其他月份也并不存在显著的增速差,2023年10月社零消费同比增速就低于同年3-5月和11月。2022年更是同比负增长,10月几乎成为了全年增速最差的月份之一。
最后,从消费延伸指标来看,去年四季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确实增长明显,且刨除能源和食品外的消费品价格,处在低位(可能是补贴影响),非刚需性消费需求有明显的抬头趋势,也能从侧面证明四季度的消费复苏存在外部强推力——考虑到手机类国补是1月20号才开始实施的,那么大概率就是资本市场繁荣提振了消费信心。
图: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及刨除刚需消费后的价格指数,来源:中经数据
正如福尔摩斯里的名言,“排除一切不可能的因素,剩下的再不可思议,也是答案”:当传统引擎相继熄火,A股正从单纯的融资工具蜕变为经济生态的关键物种,它的繁荣,既可以成为居民财富的蓄水池,也可以是消费信心的发动机。
当然,统计学入门的第一句真理便是:相关性并不代表因果性,我们所有的论述本质都是围绕着股市和储蓄、消费表征数据相关性的探讨,并不是绝对意义上审慎的学术研究。
不过,非典型性样本或许能够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提振消费可能并不是简单的“撒钱游戏”,而是需要打造一个让财富与信心共舞的生态圈。
当资本市场真正成为优质资产的孵化器,当投资与消费形成良性共振,中国经济或许真能找到解决阶段性难题的良方。而A股,或正是中国消费繁荣的最优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