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1:05:00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通讯员 李成修 王婧
俗话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对于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需要长期服药的中老年人来说,这句话就不完全适用了。
近日,烟台毓璜顶医院胃肠外一科主治医师姚增武就遇到了一位“情况紧急,需要手术”的病人。但“我们在问诊和详细检查后,最终判定他是因药物副作用而出现不良反应。”免除了手术之苦。
姚增武(中)与同事讨论病历
73岁的他突然“肠坏死”了
家住莱州的患者D先生今年73岁,来到毓璜顶医院前他出现了无明显诱因的腹痛,在当地医院经过腹主动脉CTA发现是“肠梗阻,门静脉积气”,“当地医院的大夫说可能是肠坏死,需要急诊手术。”为得到进一步治疗,D先生和家人商议后,决定转至毓璜顶医院。
凌晨1点左右,D先生在家属陪同下来到急诊科,正在值班的姚增武在了解完详细情况后,建议患者再做一次腹主动脉CTA检查,“这次检查结果跟当地医院差不多,显示是胸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CIA增强,肝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其分支内有积气、多发小肠扩张、积液伴气液平,部分小肠壁积气,考虑肠梗阻,不除外合并肠坏死。”
通过仔细查体及观察病人后发现,病人体型极其肥胖,体重指数超过40,鼓鼓的肚子犹如怀孕的妇女,如手术治疗,围手术期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极高,有可能会有猝死等严重并发症。仔细查体发现,患者虽然有腹痛病史,但腹膜炎体征并不想肠坏死那么典型。
“需要手术吗?”患者有些担心。为详细了解患者身体健康程度,姚增武仔细询问了患者有没有其他病史,结果让人大吃一惊。
姚增武(右1)在查房
一张药物单揪出患病“真凶”
据D先生自述,自己有高血压病史5年,一直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和地尔硫卓,血压控制良好;患2型糖尿病病史5年,口服二甲双胍片和阿卡波糖,血糖控制也不错;冠心病病史5年,一个月前开始服用利伐沙班和硫酸氢氯吡格雷;脑梗死病史12年;16年前,进行过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此外还有痛风史,肺部也不太好。
在介绍完病情后,患者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张褶皱的药物清单,“因为要服的药太多,所以他特意打印出来,提醒自己按时服药。”在仔细看完清单后,姚增武将目光锁定在了利伐沙班和硫酸氢氯吡格雷两种抗凝血药物上。
“因为口服抗凝血药,虽然可通过影响凝血过程的不同环节,阻止血液凝固,用于预防脑卒中或其他血栓性疾病,但也可能诱发消化道出血,甚至导致肠壁出血水肿,这种情况在增强CT上很难与肠坏死相辨别。”姚增武介绍说,有了这一判断后,他马上跟科室胡金晨主任做了汇报,之后科室专家进行讨论会诊后,决定手术暂时停止,停药以后观察一下患者的病情变化。“没想到停药2天后,患者的症状有了好转的迹象。”“真凶”找到了——抗凝药物副作用。
在经过六天的观察,确定身体无碍后,D先生免除手术,顺利出院。
这7类常用药易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最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病死率高。临床表现多以呕血、黑便为主,也可表现为头晕、乏力、晕厥等症状。如不及时诊治,有可能危及生命。
“近年来,药物也逐渐成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它们主要通过破坏胃肠道黏膜屏障、抑制血管生成、破坏机体凝血机制等途径发挥作用。”姚增武介绍说,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吲哚美辛及双氯芬酸等。长期使用,环氧化酶的合成会被抑制,导致前列腺素生成减少,从而对胃肠黏膜造成损伤,致其出血。其在老年患者、有消化性溃疡病史和(或)胃肠道出血病史的患者发生率较高。
“还有就是抗凝药物,常见于心脏瓣膜置换、心脏及各类血管支架植入术后,这类病人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他说,“虽然和传统的抗凝药物华法林相比,利伐沙班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药物,但是仍然有导致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其他如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药也可抑制血管生成,亦引发胃肠道出血”。
责任编辑:刘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