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16:31:00
在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的数控车间里,一台高精度数控机床正发出均匀的嗡鸣。42岁的张勇身着蓝色工装,右手轻轻搭在操作台上,目光如炬地盯着旋转的刀具。此刻,直径仅28毫米的金属零件在0.02毫米的公差范围内完成最后一道工序,这相当于在头发丝的三分之一宽度上雕刻出航天级精度。“航天产品容不得半丝误差,每一刀都要对得起国家重托。”这位被同事称为“数控神医”的首席技师,用26年时间在方寸之间书写着传奇。2025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从学徒到大国工匠培育对象的逆袭
2001年,18岁的张勇带着对航天的憧憬走进林泉电机的厂房。初入车间,他被分配到最苦的车工岗位,面对轰鸣的机床和枯燥的图纸,这个贵州小伙没有退缩。“那时候总觉得自己笨,别人半小时能懂的图纸,我要画三小时。”张勇回忆起学徒时光,眼神里仍带着一丝倔强。为了掌握精密加工技术,他白天泡在车间反复练习,晚上啃完20多本专业书籍,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上万组加工参数。
2011年,张勇迎来职业生涯的转折点,赴德国学习先进数控技术。在西门子工厂,德国技师对薄壁件加工的精湛技艺让他震撼。这段经历让他明白,真正的工匠不仅要有过硬的手艺,更要懂创新。回国后,他将德国经验与实际结合,开发出“分层渐进式切削法”,使某关键零件加工效率提升3倍,合格率从50%跃升至98%。
为航天事业拼尽全力
2022年5月,国家探月工程某型号产品因零件精度问题陷入停滞。张勇临危受命,面对超出设备精度的加工要求,他在车间连续奋战40个小时,尝试100多种方案,最终通过自制夹具和参数优化实现突破。当零件检测合格率100%时,他才发现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同年9月,贵阳疫情突发,大部分职工被隔离。张勇主动请缨留守车间,在机床旁支起行军床,20多天里带领团队完成30多项“神舟”“天宫”产品加工。“那段时间车间里机器24小时不停运转,我们轮流短暂休息,就为了让航天器按时‘飞天’。”他揉着布满血丝的眼睛说。正是这种拼劲,让他荣获“2022年度中国航天科工感动人物”称号。
让工匠精神引领未来
在张勇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墙上,挂着一张特殊的“成绩单”:培养全国技术能手1人、贵州省技术能手6人,指导学员在各类竞赛中包揽前三名。“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把技艺传给更多人,航天事业才能后继有人。”他将自己的加工心得编成《数控加工百问百答》,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徒弟。
2021年,央视报道了他与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的校企合作。在他的推动下,“厂中校”模式培养出5500余名技术人才,其中30%进入航天系统。如今,他的工作室已成为航天领域的“黄埔军校”,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2000万元。
从普通车工到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张勇用26年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他的工具箱里,磨秃的刀具超过2000把,每一把都刻着他对航天事业的忠诚。正如他在中国工会十八大上所说:“当我的技术能为国家航天事业添砖加瓦,这就是最幸福的事。”
(邹承孝 余珉琨 劳动时报全媒体记者 陆应霞)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