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甘肃肃南 生态美产业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06:39:00    

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甘肃独有的裕固族自治县,草原面积占甘肃省的11.4%。作为甘肃省重要特色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县之一,当地农牧民70%的收入源自畜牧业。

近年来,肃南县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统筹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利用,全面构建“生态育富、畜牧稳富”的草原畜牧业发展格局,探索形成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增效为导向的“天然放牧+舍饲养殖+异地借牧”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和农牧民增收双赢。

设施养殖提质增效

春日午后,在祁连山深处,37岁的肃南县大河乡红湾村村民顾海龙,正在自家牧场放牧。“你瞧,我花了2万元精心修建了2座暖棚,政府补贴6000元给我减轻了不少负担。我养了200只细毛羊,每天清晨我把它们带到牧场,下午4点再带回暖棚。”顾海龙热情地介绍,在草料青黄不接的时期,舍饲养殖能稳定保证羊不掉膘,羊羔成活率大幅提高,为养殖收入上了一道“保险”。

肃南县农业农村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推广研究员王凯,一语道破设施养殖的关键作用:“冬春季在精心搭建的牛羊暖棚里饲喂母羊和羔羊,能够全方位保证母羊的营养供给,极大减少发病情况,羔羊成活率自然显著提高。据统计,舍饲养殖使得成年羊的保活率提高3%至5%,羔羊成活率更是提高7%至10%,这对整个畜牧业发展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提升。”

通过精心维修草场牧道、完善饮水设施等,天然草原季节性轮牧和划区轮牧得以有序进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贴心服务,引导养殖户纷纷入驻小区(场),最终成功构建起“山上放牧有坚固围栏、山下饲养有舒适圈舍”的现代养殖设施体系,推动养殖业从分散凌乱的千家万户模式,逐步向“小规模、大群体”的规模化、集约化模式转变。

“截至2024年底,肃南全县养殖设施建设成果斐然,累计建成养殖小区(场)104个,暖棚羊舍、剪毛棚等超过1.7万座。成功培育省级标准化养殖场5个、市级9个,全县95%以上的牲畜越冬都能在温暖的暖棚中度过,舍饲半舍饲率达75%以上,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肃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斌说。

此外,肃南县坚持以草定畜,实现畜牧业平衡发展。在甘肃省率先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工作,精准界定草原功能区域;通过“封、围、育、种、管、借”多种措施协同发力,持续加强草地改良,大力推进人工草地建植;先后积极争取落实三轮草原补奖资金31.91亿元,为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提供坚实资金保障。如今,1102.26万亩草原实施禁牧,得到精心呵护;989.64万亩草原实现草畜平衡,生态与生产和谐共生。核心区和缓冲区的295户920名农牧民顾全大局,搬迁退出,有力地稳固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为生态保护和畜牧业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发展模式转型升级

走进肃南县桦树林生态养殖农民合作社,工人们正全神贯注地将羊肉按照羊排、羊腿等精细部位进行分割,将鲜嫩的精肉分装成1斤小包装,这些优质羊肉随后将销往我国南方地区。

“经过精分割后,羊肉附加值大幅提升,比未分割的整羊销售价格高出20%左右,去年合作社收入达到200多万元。”桦树林生态养殖农民合作社理事长李雪云兴奋地说。

2013年,李雪云成立了桦树林生态养殖农民合作社,养殖高山细毛羊5000多只、肃南牦牛1000多头。2016年,合作社成功注册“回纥牧场”商标,取得牛羊肉有机认证证书。如今,合作社已发展成为集牛羊生态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产销一体化,上联市场、下联农牧户的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022年,李雪云敏锐地捕捉到市场机遇,与广东粤海食品(佛山)有限公司签订肉牛购销协议,辐射带动张掖及武威、酒泉等地的养殖户实现增收,为区域畜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肃南县以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为依托,精准找到生产方式转变、发展模式转型、经营体系构建、政策要素保障等着力点,大力推行多元发展模式。通过落实示范性经营主体县级补助奖励、争取重点龙头企业奖补资金、对接金融机构融资贷款等方式,优质牧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扩大规模、提升效益。

同时,肃南县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投资建设神鹿公园,打造集休闲、观光、科普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引入先进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产业化发展模式愈加成熟。

经济生态效益双赢

阳春时节,正值母羊产羔期。肃南县康乐镇隆丰村村民陈卫国正在临泽县的借牧点上忙活。“现在已经产了150只小羊羔,成活率达到99%,没借牧前成活率只有90%。”陈卫国说。

去年10月15日,秋季转场时,陈卫国将自己的200多只羊从祁连山下的海儿沟装车,运送到了临泽县农区的借牧点,他和牛羊在这里过冬。

“以前冬天牛羊掉膘严重,如今借牧农区地里的饲草不仅让牛羊肥壮,还省下了自己草场的牧草,回去后刚好补饲,牛羊可以吃到6月上旬再搬到春季牧场。”陈卫国说,借牧解决了春季青黄不接的饲草问题。

近年来,肃南县全面落实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引导养殖规模较大、全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积小的养殖户,秋冬季将放牧家畜运往农区玉米秸秆地和苜蓿留茬地放养,主动向川区县区“借牧”,每年秋冬季近20万头(只)牛羊“下山入川”冷季补饲,有效缓解草场压力和解决饲草料短缺问题。

“异地借牧后,牛羊成畜保活率、产毛量都提高了,羔羊成活率增加7%,实现户均增收1.2万元,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赵斌说,随着“天然放牧+舍饲养殖+异地借牧”模式的推动,有效带动全县草原畜牧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效益明显提升,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

据了解,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肃南牦牛、肃南马鹿先后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如今,羊“两年三产”高繁技术繁殖率较“一年一产”提高44.61%,每百只能繁母羊年增加纯利润2.85万元,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达60%以上;“共享牧场”实现牧场、品牌、成果共享,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市场均价提高30%以上,细毛羊云端销售价格只均净增加120元,累计销售额达1900多万元;初步建成60万只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10万头肃南牦牛、10万亩优质牧草和1000头肃南马鹿生产体系,2024年全县各类牲畜存栏达到77.37万头(只)、出栏达到78.57万头(只),202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261元,较2020年增加7460元。

“‘天然放牧+舍饲养殖+异地借牧’模式,有效推动了生态保护与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全县划区轮牧推动草原综合治理累计完成1520万亩,草原植被总盖度达78.2%,较2010年提高22.2个百分点,草群高度达19厘米,促进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肃南县林草局草原站站长王军表示,异地借牧推动天然草原放牧牲畜年减少9.3万个羊单位,给祁连山天然草原“放年假”近5个月,农区秸秆资源化利用率明显提升,异地借牧模式对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可持续发展新格局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持续巩固祁连山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经济日报记者 赵 梅)

相关文章
银川市推出“短托养老”新模式 满足老人多元化照护需求
2025-04-18 15:01:00
甘肃肃南 生态美产业兴
2025-04-18 06:39:00
联创电子:公司墨西哥工厂受美国加征关税政策影响有限
2025-04-14 14:38:00
谷歌AI模式新增多模态搜索,支持图像提问功能
2025-04-08 11:58:00
微信“大幅更新”!朋友圈功能升级了
2025-04-07 08: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