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调和万彩,凝光影之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04:19:00    

①窗高海军

②青春纪事·踏雪割豆(局部)刘孔喜

③幽燕古道曹吉冈

④两匹老马李晓刚

⑤小桔高家明

⑥远方钮维

⑦器姜中立

⑧花薛铭

坦培拉,是起源于欧洲的一门古老画种,其名称源于拉丁文,有“混合”“调和”之意。坦培拉绘画的一大特征是使用乳浊液(树胶、明胶、鸡蛋黄、酪素乳液等)调和色料,其中最为典型也最为知名的是使用鸡蛋黄作为主要媒介剂,与色粉充分调和后,在木板等基底材料上进行作画,因此又被称为“蛋彩画”。

坦培拉绘画的魅力源于其独特的材料属性。以“鸡蛋坦培拉”为例,因鸡蛋黄的加入,其颜料在干燥后会形成不溶于水的胶状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色层会变得坚固,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同时,“鸡蛋坦培拉”颜料的干燥方式是凝固结膜,而非单纯挥发,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色彩的鲜明度,在进行多层罩染后,画面会产生温润如玉的光泽,给人以沉稳、厚重、高雅之感。当然,坦培拉绘画的颜料制备和绘制过程也较为烦琐,需要创作者具备一定的经验与耐心。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油画的兴起,坦培拉在欧洲绘画中的主流地位逐渐被取代。虽日渐式微,但它却从未失去活力,仍有许多画家被这一画种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并深耕于此,尤其是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传入中国后,坦培拉绘画更是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今天,一批画家利用坦培拉绘画的特性,改良其技法和材料,探索其广阔的表现空间,创作出许多具有当代审美特征的坦培拉作品,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代艺术家对于坦培拉绘画的探索路径各不相同,亦呈现出丰富的艺术面貌。溯源其背后的创作逻辑,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是技法层面。传统坦培拉绘画主要采用提白罩染的创作方式。艺术家首先以素描技法在做好底的木板上塑造物象,精细刻画其光影细节,然后再用以乳浊液调和后的颜料在画面上进行罩染。在这一过程中,创作者不仅需要依照不同的颜色区域进行反复罩染,对于紫色、绿色、橙色等颜色,还需按照以红色调和蓝色、蓝色调和黄色、黄色调和红色的方式分层罩染,然后用乳浊液调和白色对亮部进行提白,之后再罩染颜色,如此反复,往往一件作品的完成需要罩染数十层,以此让画面获得润泽的光感。但这样的作画过程较为烦琐且乏味,容易打断画家作画的思路,消磨其创作激情。

艺术家刘孔喜一直致力于坦培拉绘画的创作和教学工作,他在实践中尝试通过技法的改良,简化坦培拉绘画的创作步骤。他摒弃了以素描方式打底,而是仅以简单的墨线勾勒物象轮廓,再运用坦培拉颜料以类似油画的色彩堆叠方式直接塑造物象的体积与光影,仅需要在作画过程中的数个节点进行整体罩染。这样的绘画方式大约可将罩染的层数缩减至5到8层,提高了作画效率。在作品完成后也可根据画面的需要涂覆上光油,以达到与传统坦培拉画法一样的效果。如刘孔喜的作品“青春纪事系列”(图②)便运用了此绘画技法,画面中典型的北方雪景与女性形象给人以静穆、质朴的美感。改良后的颜料堆叠方式使得画面更加厚重,细节处的温润光泽恰如其分地传递出画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第二是材料层面。在中世纪,坦培拉被广泛应用于宗教画领域,“鸡蛋坦培拉”之所以成为主流,是因为颜料中的鸡蛋黄能够为画面带来轻薄的质感和温润的光感,营造出的神圣感契合了这类绘画的主题。今天,坦培拉早已不再仅仅服务于宗教题材绘画,其表现主题的多样性,为画家们深度挖掘其他坦培拉材料提供了契机。

艺术家李晓刚的创作便是典型的案例,他以较为小众的“酪素坦培拉”作为主要创作媒介,形成了独特的画面效果。干酪素是乳制品中的提取物,将硼砂加入水后再隔水加热使其充分溶解可制成硼砂溶液,之后将干酪素加入硼砂溶液中搅拌均匀,便可制成酪素乳液。以酪素乳液调和的颜料具有凹凸不平的颗粒感,适宜营造粗犷、斑驳的画面质感。如在《小院》《两个铁皮桶》《两匹老马》(图④)等作品中,李晓刚极具创意地以酪素乳液、鸡蛋黄与矿物颜料多层叠加的方式为画面打底,试图将“酪素坦培拉”与“鸡蛋坦培拉”的材料特性相融合,再用刮刀反复刮擦画面形成自然的肌理,不仅保留了坦培拉的柔和质感,还赋予作品沧桑之美,传达出神秘、悠远的意境。

此外,艺术家姜中立的作品(图⑦)巧妙地利用油、水不相融的原理,将具有水性特征的坦培拉颜料与具有油性特征的油画颜料相结合。水与油的不完全混合产生了具有泥塑感的视觉效果,成为画家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

第三是文化内涵层面。坦培拉作为舶来品,在中国已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如何通过坦培拉绘画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互融,成为许多画家探索的方向。

面对这一课题,艺术家曹吉冈想到了从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寻找答案。他的诸多坦培拉作品从造型到笔触都高度融合了中国山水画技法。如在创作《幽燕古道》(图③)时,他借鉴水墨晕染的技法将山石等景致进行虚化处理,以求空灵的意境;而在《秋山静月》的创作中,大量流淌、飞溅的墨痕,则彰显出中国水墨独有的写意气韵。

再观画家冯劲草的创作,他从中国古代服饰中汲取灵感,并将丰富的传统视觉元素融入画面。在作品《服饰》中,平面构画的精美古代服饰呈现出斑驳的拓印感,其上富于变化的纹饰塑造强调中国传统绘画中以线造型的创作方式,传达出浓郁的东方审美意趣,亦兼具现代艺术美感。

从对绘画技法的改良到对创作材料的探索,再到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风格语言的融合……当代艺术家们在围绕坦培拉的创作实践中,不仅让这门古老艺术的审美特征得以保留,更基于各自视角、通过多样路径拓展了其内涵与外延,激发出坦培拉艺术的无限可能。可以说,坦培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为全球艺术交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范本,从中我们得以领略艺术跨越时空的魅力,更能感受到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

(作者:高家明,系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相关文章
调和万彩,凝光影之诗
2025-05-18 04:19:00
北京四中金帆舞蹈团斩获全国艺术展演“双料”大奖
2025-05-02 07:39:00
五一请你叹佛山 | 罗行艺术墟,五一怎么逛?收好这份攻略
2025-04-30 12:54:00
国网保康县供电公司:多措并举推动廉政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2025-04-30 11:55:00
民调显示特朗普对美国经济处理方式的支持率降至36%
2025-04-30 07: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