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6:53:00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外需市场承压的当下,扩大内需已成为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支撑。消费金融作为连接消费需求与金融服务的重要桥梁,既能通过便捷信贷降低消费门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更能以专业化金融服务助力消费升级、畅通经济循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近期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为消费金融行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在规范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展现出蓬勃活力。监管框架持续完善,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形成“持牌经营、合规发展”的市场格局,行业集中度与规范性显著提升。市场规模稳步扩容,我国2024年住户消费贷款规模达58.69万亿元,覆盖超3亿用户,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产品服务创新迭出,商业银行“秒级放款”、创新型消费金融机构通过场景分期拓宽消费边界等,改善了消费金融服务效率与用户体验。从3C数码到家装旅游,从城市商圈到县域市场,消费金融正以多元化供给满足居民衣、食、住、行、教、医全场景需求,成为消费升级的“助推器”。
然而,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消费金融领域仍面临多重挑战。从市场生态看,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创新类机构数量增长趋缓,区域布局失衡问题凸显。东部沿海省份机构密度更高,县域及农村市场服务覆盖率不足40%,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亟待打通。从经营质效看,利率下行周期中,机构盈利空间收窄与不良率攀升的“双重压力”凸显,部分中小机构资本充足率逼近监管红线,数字化风控能力不足与场景拓展同质化问题并存。从发展支撑看,融资渠道仍较为单一,资产证券化、金融债券等市场化融资工具使用不足,资金成本高企制约业务可持续性。从权益保护看,消费者投诉渠道不畅、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个别机构违规催收、利率模糊等行为损害市场信任,非法放贷、非法集资等乱象仍需加强治理。
消费金融一头连着民生需求,一头连着经济循环,其健康发展对扩内需、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需以广覆盖、强创新、防风险、优服务为主线,推动我国消费金融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提升的转型升级。
优化市场生态,夯实普惠根基。建立差异化准入机制,适当降低创新型消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门槛,同时强化监管力度,确保合规经营。制定差异化扶持政策,对偏远地区消费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支持中小消费金融公司加快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深耕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等下沉市场,拓展服务覆盖面,提升普惠金融水平。
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服务质效。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构建精准风控模型,加快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将征信数据、消费行为、社交信息等多维变量纳入信用评估体系,在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同时扩大服务覆盖面。引导消费金融机构合理设定消费金融产品利率,提升利率透明度,在避免加重消费者负担的同时,保障机构合理盈利空间。
拓展融资渠道,增强发展韧性。适当放宽金融债券发行条件,鼓励消费金融公司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降低资金成本。推动消费金融公司与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合作,拓宽资金来源,增强流动性支持,降低融资成本,缓解消费金融公司资本压力。
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守护市场信用。一方面,简化产品条款,增加信息披露,通过多种渠道向消费者提供详细的产品信息,增强消费者的知情权。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投诉处理机制,畅通投诉渠道,提高投诉处理效率。加强对消费金融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放贷等非法金融活动,构建安全、高效、健康的消费金融生态。
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金融既要当好消费潜力的“挖掘者”,更要成为消费生态的“守护者”,在扩规模中优结构、在强创新中控风险、在提效率中护权益,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田 轩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