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08:25:00
作者|张毅
第一次与聂鑫森见面,是2021年4月的一天。株洲组织了一次文艺活动,我和醴陵几位前辈应约参加,活动地点被向来粗心的我忘得差不多了,模糊记得是在一个学校的展览馆。
那是个下雨天,我们撑着伞在校园里穿行。雨中的樟树叶更新更绿。这种新,不是春赋予的,而是一种由内向外的鲜活。这种绿,也不是雨润养的,而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翠色。
我们穿过校园的人行道,又上了一排长长的台阶,进了一个场馆。不知道是鞋子太过紧张,还是春雨给我开了个玩笑,一不留神,我脚下一滑,不由自主地向前哧溜,身子跟着往后仰去,一种无力感瞬间涌上心头。
我以为自己会当场出个大糗。好在有一双手及时在身后扶了我一把,把我从尴尬的窘境中拉了出来。
这是一个清瘦的老人,个子不算太高,约莫70来岁。他虽然清瘦,双手却非常有力,笑容也很亲切。
我连忙双手合十,不断向老人点头致谢。老人只是用他那瘦削的手在我肩膀上轻轻地拍了拍,然后微笑着操着一口湘潭和株洲混杂的口音对我说“要小心点咯”。
我好长时间才晃过神来,一边长吁了一口气,一边庆幸自己没有变成大家的笑谈。这时,像是忽然断电又马上恢复过来的路由器,也不知是谁给的信号让我突然反应过来,竟然忘了问老人的名字。
走进座谈会场,我习惯地找了一个最角落的位置,偷偷往中间扫了一眼,那老人显然在前列,再瞄了一眼桌上的名牌,好家伙,原来他就是我闻名已久却从未谋面的聂鑫森。
借着前排人的遮挡,我仔细地打量起聂老来。聂老虽然年过古稀,但精神非常矍铄,略带花白的刘海在他高高的额前自然弯曲着,平添了几分儒雅之气。他的眼睛不大,但眼神非常深邃,黑白流转之间,不知包含了多少岁月的沧桑和人间的淡雅。他的鼻梁非常高挺,这让他的脸庞看起来更加的瘦长……
在我偷偷打量聂老的时候,聂老似乎也察觉到了我的小心思与小动作,他朝我轻轻点了点头,微微一笑,好像什么都没说,又似乎什么都说了。
整个活动讲了什么,我早已无心细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通过那次活动,我认识了聂老,并加上了他的微信。之后参加活动的日子渐多,与聂老相见的日子自然也多了起来。偶尔,我也会大着胆子拿自己的文章向聂老请教,聂老也从不嫌弃,总是认真指点。
聂老的文章我读过许多,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篇小说《将军与士兵》。讲述的是一位名叫宋公义的县长暗访胡家村的故事:
胡家村是湘黔边界的一个贫困村。县里拨了一笔扶贫专款,修复了村里的一座古城堡龙虎关,并修通了公路,进行了旅游开发。旅游局又捐赠了一批仿制的古代军装和兵器,让村民们从此有了新的生计。
村民们扮演不同角色的薪资自然也不同,将军六十元一天,士兵三十元一天。扮演将军的,自然只能是村主任胡大尊了。
老话说得好,不患寡而患不均。于是便有了宋县长连夜暗访胡家村的故事。
聂老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对人物语言恰到好处的运用,言简意赅的表现手法,真是让我这个文坛新面孔叹为观止。
最有趣的是故事的结尾,按常理,县长出行处理民间微腐败,肯定要把“坏人”一撸到底。但宋县长却是棋高一着。他只是意有所指地批评了胡主任,并安排午饭后召开村委会,研究讨论脱贫致富的问题。是呀,民间的微腐败是问题,但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贫穷上,“治贫”才是根本。
这让我忍不住把聂老的这篇大作我们醴陵的作家群,让大家一起学习。
忽然,我想到了作家阿累的《一面》。与鲁迅先生的匆匆“一面”,竟然给阿累的人生带来了莫大的前进动力,只因“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莫非聂老对我的“一拉”,也会成为我文学路上不断前行的明灯?
(作者系湖南省作协会员、醴陵市作协主席。聂鑫森,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协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