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1:56:00
文|树龙谈
“关税”,可以说是2025年4月最受关注的词。
由懂王掀起的这场关税风暴,席卷了全球各国、影响了各行各业。
对于科技相关的从业者来说,理解关税战、应对关税战,是必修课。
关于这场风暴,我梳理了以下几点思考。
关税战不是即兴表演
关税战有必然性。根本原因是,中美之间竞争加剧,美国把中国视为主要战略对手,关税政策被懂王当成了打压中国的工具。
2018年,懂王第一次搞关税战,有人问:这是不是懂王的突发奇想?
结果7年过去了,期间懂王还“暂别”了4年,但是美国打关税战的策略一直没有变。
到了2025年,懂王的关税战再度加码,而且赤裸裸,连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编了。
关税战反应了美国人的焦虑和不安,他们担心,中国在经济、科技、金融和军事等领域的崛起,以及在全球范围内与日俱增的影响力,会让美国失去“全球霸主”的地位。
放弃幻想,积极斗争
7年前,舆论场上不乏“天真派”,认为只要我们向美妥协,就能避免被打压。
7年后的今天,“天真派”早已觉醒,所有人都意识到:一味退让,只会换来步步紧逼。
日本曾经给全世界上过一课。
二战后,美国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打下基础。到了上世纪80年代,日本在汽车、半导体、高科技领域逐渐威胁到了美国的地位。
为了打压日本,美国一方面对日本汽车、半导体、高科技产品加征关税;另一方面,1985年,美国主导签订了《广场协议》,通过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迫使日元升值,导致日本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出现巨大泡沫。最终泡沫破裂,经济崩溃,日本迎来了长达30年的经济停滞。
历史经验,以及过去7年与美国打交道的经验告诉我们:单方面的妥协和退让是不会有好下场的,积极斗争才能争取到尊重和平等。
调侃懂王,警惕懂王
懂王的很多言行看起来十分“儿戏”。比如,所谓的“对等关税”税率,竟然是用“美国对别国的贸易逆差除以别国对美国的出口额,然后数字减半”这样简单粗暴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对于主动跟美国寻求谈判的国家,懂王嘲讽他们“kissing my ass”;“对等关税”生效不到一天,懂王又宣布对75个国家和地区给予90天的关税豁免;而在中国持续反制之后,懂王把对中国征收的关税税率一路加码到了145%。
跟懂王莫名其妙、反复无常的言行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们的应对有理有据、颇得人心。4月10日,我方公告表示——“鉴于在目前关税水平下,美国输华商品已无市场接受可能性,如果美方后续对中国输美商品继续加征关税,中方将不予理会。”意思就是,不陪懂王玩关税数字游戏了。
上周六(4月12日),懂王低调豁免了对我国计算机、智能手机、半导体制造设备、集成电路等部分产品的“对等关税”。
虽然懂王昏招迭出、贻笑大方,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赢了”或者“很快就要赢了”。
美国对中国进行关税战、高科技出口管制,是长期策略。即便未来双方能够在某些方面达成一致,但也没办法从根本上改变美国想要打压中国的企图。
所以,速胜是不可能的。
可以调侃懂王,也得持续警惕懂王。
关税战不会MAGA
“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和“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是懂王的经典口号。
体现在贸易政策上,懂王希望通过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减少贸易逆差,保护美国制造业。
贸易逆差确实是美国的大问题。2024年美国商品贸易逆差达到1.21万亿美元,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达到3600亿美元,约占其逆差的三成。
美国巨大贸易逆差的本质是,美国人爱消费但不爱制造,所以不停地从全世界进口商品,然后利用美元霸权给其他国家“打欠条”。
债台已经高筑,如今,美国国债高达36万亿美元,每年需要偿还的利息高达数千亿美元。
所以,懂王想通过加征关税一方面为美国政府“搞点钱”,另一方面逼迫制造业回流美国。
但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因为,美国的关税战会导致其他国家的报复性关税,美国面对的贸易环境会变差,反过来影响美国商品的出口,这对贸易逆差有害无利。
制造业回流,理论上可以促进美国经济、增加美国就业,但是美国目前的产业现状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比较发达,但中低端制造业需要的劳动人口、劳动文化并不具备。
让美国工人下场拧螺丝、组装iPhone,短期内并不靠谱。
这个道理也正是我方一直在强调的: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保护主义没有出路。
哪些科技企业应该重视?
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有:电子产品(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通讯/音像设备等)、服装、家具、玩具、机械、运输设备(摩托车、汽车等)、金属及制品、塑料/橡胶及制品……
因此,受懂王关税战影响最大的科技企业有两类:一类是以联想、小米、大疆、比亚迪为代表的硬件企业;另一类是以Temu、SHEIN为代表的跨境电商平台。
另外,像华为、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科技巨头的AI类业务,也会受到美国芯片出口管制的影响。
展开来说,联想的电脑、小米的手机和IoT设备、大疆的无人机、比亚迪的汽车,都在美国有着不小的市场份额;Temu和SHEIN,近几年在美国市场进展迅猛,很受年轻人喜爱。
随着懂王加征关税,以及将要取消针对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小额包裹(不超过800美元)的关税豁免政策,以上企业及同类型企业,业务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何应对,成为灵魂一问。
科技企业,如何应对?
关注国内市场、出口转内销,是一个办法。
中国,毕竟是超大规模的经济体,消费潜力巨大。政府一直在“扩大内需”,已经出台了多项措施,促进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政府还鼓励消费品以旧换新。在此背景下,科技企业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优化渠道布局等方式,更好地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出口转内销。我们注意到,像美团、拼多多、滴滴、快手等平台,日前也都推出了帮助外贸企业拓内销、稳产能的相关举措。
拓展新兴市场,是第二个办法。
在全球贸易格局变化的背景下,东南亚、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成为中国科技企业的重要拓展方向。这些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增长迅速,对科技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科技企业可以通过本地化生产、建立海外仓储、与当地企业合作等方式,深入布局新兴市场,分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降低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
第三,优化产品结构、突出高毛利产品,增强品牌溢价能力,也能有效减轻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政府一直在鼓励发展高质量供给,推动产业升级 。科技企业可以加大研发投入,推出具有创新性和差异化的产品,如智能家居设备、高端消费电子产品等,以满足国内外高溢价消费者的需求。
总之,这场关税风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中国科技企业来说,与国家站在一起,经历过狂风暴雨的洗礼后,一定会变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