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20:10:00
来源:【紫金山新闻】
算上700多笼式球场,南京人身边的“社区球场”总数已经来到了千片以上。对比纯商业设施,这些球场更为便捷、低价,甚至完全免费,条件也好,深受喜爱。
对比迥然的是,如此贴地气的设施却似乎异常低调——默不作声地藏在街头巷尾,不仅没有整体呈现和智能统筹,甚至自我推广也颇显消极。
专业人士认为,在惠民设施已成规模的当下,需要两条腿齐进,及时全域统筹,补充智能化管理模式,方能有效解决这些设施使用不饱和的问题。
社区球场太低调
预约使用依赖熟人社交
近三四年来,南京发力社区球场建设,700多个笼式球场如雨后春笋涌现,算上原有部分,南京人家门口的便民球场总数已经过千。这些设施的特点是,多为标准化建设、靠近居民区、免费或低收费、状况较好。
2月7日中午,记者来到安怀东路南侧一社区球场,这里有一片足球场和一片篮球场,现场无人使用,门悬大锁。
“一般上午都没人,我们也不知道怎么用,一帮小孩常来玩,晚上人多些。”路过居民表示。
被锁铁门上,贴着一家体育俱乐部的招生公告,除此再无任何关于该如何联系、使用该球场的信息。
半小时后,现场来了一名老人,手拿钥匙打开了铁锁。场地内设施状况、卫生都不错。老人告诉记者,该场地20元1小时,如无新来客人,可无时限继续,惠民特征明显。
场地内、进入另外一个球场的二道门处,写着一个联系电话,上有手写的球场管理员手机号码——进过二道门的人,才有管理员的联系方式,才能咨询如何使用球场,除了手机联系外,还有个参与打球的方式:“有个微信球友群,球友可以拉人进群,群里有预约方式。”管理员表示。
居民们表示,这种消极的自我宣传,是导致社区球场使用不饱和的主要原因,需及时调整,否则球场的信息只能在现有球友之间流动,而不是全体居民之间,背离了建设初衷。
记者在周边数百米范围内进行了随机询问了10人,发现只有3人知道该球场的存在,至于其是商业还是公益、开放规则等细则,知道的人更少。
实际上,社区球场的低调,并非个例。
2月10日傍晚,记者来到了油坊桥数字大道和荷塘路之间的莲花北苑社区球场,这也是处笼式球场,门前有公示栏却只字全无,只有一块“禁止吸烟”的牌子和一家篮球俱乐部的球赛信息公告。
“这个球场不收费,有专门的人来开门和打扫卫生。”球友们告诉记者。
此外,记者两次途径龙蟠南路一家社区球场,发现情节类似:球场外的公告栏是张印刷油布,上有管理员的联系方式、收费情况、免费时段等信息,但已破旧难辨认。
经调查,记者发现,分布在南京城各处的千余球场(社区球场)中,普遍都没有查询通道,包括名称、地点等,至于详细的实时使用信息,就更谈不上了。
“尽管归属复杂,但球场管理权大多沉到了地方,使用的扩大会带来卫生、安全和管理成本压力,所以基层管理者宁愿选择低调,也不愿意大肆宣传,扩大使用,这就是这么多球场都步调一致,选择闷声低调的原因,不过这确实违背了建设初衷。”一社区工作人员表示。
建设主体多,基层管理压力大宁愿闲置
社区球场便民调整需过几道关
南京市体育局群体处工作人员表示,南京笼式球场已有719片。
“核心建设渠道有3个,一是体育局推动建设的,二是区政府建设平台推动的,三是街道社区结合本地资源建设推动的。建设平台不同,管理方式各异,其中办公大部分多移交给了地方,体育局给出资金补贴,并提出管理要求。”
工作人员表示,这些球场强调惠民,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少量收费。免费开放时段、低价开放时段等都有明确要求,都要求公示。“我们正在调查这几家是否在补贴、管理范畴内,如是则违反了相关规定。”
随后不久,安怀东路南侧社区球场的管理方小市街道回复称,经查,该球场的建设土地属区域闲置地块,建设单位为民企。建设前双方曾有一系列协议,包括开放时间、免费、收费等,记者反映的问题属实,现已进行了调整。而龙蟠南路的球场,也很快换上了新的指示牌信息,上面管理员联系方式、收费情况、免费时段等一应俱全。
“目前,全市的笼式球场信息,确实没有公开的查询渠道,一些管理单位内部有,但割裂在各单位之间的球场信息,也不一定能互通。”体育局群体处工作人员表示。
如此,下一步的统筹,就须经过跨单位的资源统筹,并对接智能软件才能完成,路长且难。
“确实有难度,其中一个难点就是体育部门抓手不足。我们会积极推进,也希望各方共同推动。”工作人员表示。
在麒麟科创园,社区球场设置了开放公告,留下了联系电话,人气较足。但这类情况占比很少:该球场靠近主干道、位于公园内,且进行了信息公示,但大部分社区球场,都是因地、因时制宜而建,地块也多是类似旮旯篮球这样的边角地块,又拒绝宣传和自荐,于是纷纷落入了“酒香巷深”的困局。
专家建言——
引入专业管理机构,让公益球场公益更便民
南京市政协委员、凤凰智慧教育研究院总经理孙紫阳表示,社区公益球场目前突围的最大障碍有几个,一是安全问题,二是管理问题,三是统筹手段。
“我认为,这种公共区域的安全问题,可以借助视频监控系统、实名制、人脸识别等手段解决,球场情况实时后台掌握,实现球场无人管理后,可以实现几片、几十片场地的集中管理,一方面节省人力开支,另一方面为统筹智能管理铺好路。同法,球场的环境卫生、场地设置等,也可以统筹给专门的机构。”孙紫阳告诉记者。
第三个统筹手段,是更为复杂的过程。
“这需要用到大量的成本,包括人力和物力,可能是推动问题解决的最大难点。其实,可以考虑自治共管——球友本就是一种社会资源,不该只享受不参与服务,可借助人脸识别技术,将球友的免费使用时段和发挥公益作用时段挂钩,公益积分可以优先订场。其次,引入专业的管理机构,让社区逐渐让位,成为监督者,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专业机构在体育局的引导下,逐渐联合各方力量,设立更为合理的机制,最终目标是智慧机制,期间,可以重点关注一下体育培训机构,这个力量可成为管理中的重要力量。”孙紫阳表示。
最后,孙紫阳提醒,为了避免部分培训机构浑水摸鱼,反噬公益资源,可借助人脸识别,设定单个人员的入场时间限制和异常情况自动警告,以免资源最后无限制落入培训机构手中。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于志兵
破解公益球场“千场困局”需统筹资源
社区公益球场“有场无人知,热门冷运维”的尴尬境地,暴露的不仅是体育设施管理之困,更是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城市治理能力的大考。
逾千球场,散在各地各单位手中,缺乏市级统一线上信息平台,部分球场未公示开放规则,预约方式依赖熟人社交,物理标识不足。同时管理动力不足,急需统筹和新组。
多级建设主体,在加速惠民资源多点开花的同时,客观上却也造成了管理碎片化,一类球场几种管理方式,基层管理单位无专业管理团队、无风险兜底机制,甚至没有自觉推进的内生动力,后期还机制互斥,难以融合。
要解决问题,既要统筹资源,还要有缜密手段。当务之急是要梳理,有部门愿意并能高位协调,设立市、区、街道三级协调机制,同一类资源,同一种管理方式。数字基础建设已有参考模型,可借鉴现有的“宁体汇”模式,建设智慧平台,集成实时可视化球场地图,动态预约,“三码”公示:场地码获取使用规则和球场资源动态,管理码直通监管部门,应急码连接基层管理人员。再结合预约、安防等场景,展开智能闸机部署、运动监控传感和设备调度。
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行参与人运动信用积分,纳入覆盖运动伤害的公共责任保险,纳入第三方(如体育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值日管理,定能让现有资源发挥出更大的实效。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