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市人大常委会听民意、聚民智、惠民生 在全省率先探索“点站融合”创新路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07:50:00    

掌上春城讯 民意是立法工作的基石,民声是代表工作的导向。近日记者获悉,市人大常委会在前期建成基层立法联系点和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探索出基层立法联系点与人大代表工作站深度融合、建设发展、开花结果的创新路径。

打通人大代表

提出立法建议“最后一公里”

人大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平台载体,也是吸纳民意、汇集民智、服务群众的有效渠道。2024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对昆明市18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和78个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进行扩容升级,选取具备成熟条件、有良好工作基础的人大代表工作站(联络室)和基层立法联系点,授予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基地牌子。

“当下,市人大常委会致力将基层民主实践基地打造成人大制度宣传平台、民意表达收集平台、人大协商民主平台、人大代表履职平台、民主实践展示平台。”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负责人介绍。

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设立磨憨镇人大代表工作站、斗南街道人大代表工作站等19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地方立法实践基地”,推动代表履职与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有机融合,打通人大代表提出立法意见和建议的“最后一公里”。

“点站融合”平台

发挥“1+1>2”作用

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点站融合”平台建设,让基层群众声音通过“点站融合”平台传递到立法机关,使“点站融合”平台发挥“1+1>2”的作用。

自1987年制定第一件法规《昆明市关于游行示威的暂行规定》起,至2024年10月制定《昆明市石寨山大遗址保护条例》为止,36年间,昆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已制定地方性法规100件,废止19件,修订、修正、打包修改102件次,终止1件,制定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2件,全部“立改废”工作共计226件次。

“‘点站融合’建设为代表参与地方立法工作提供了一个便捷有效的平台,可让基层群众‘原汁原味’的声音与人大代表的‘专’‘精’意见融会贯通,做到‘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成为立法工作和人大代表工作两提高、两促进的新亮点。”市人大法制委负责人说。

搭建起立法机关

与基层群众的“连心桥”

针对调研发现的对地方立法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主动创新不够、特色亮点不突出、人才队伍建设薄弱等问题,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建立“点站融合”平台,主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向目标“点站”征求意见,避免“普遍撒网”、所提意见建议质量不高的问题。

在《昆明市石寨山大遗址保护条例》制定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重点向具有丰富文旅经验的五华区翠湖社区、官渡区文旅康养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等征求意见;将《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条例》重点投向专业背景较为深厚的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云南信道律师事务所等征求意见;将《昆明市生猪屠宰管理条例》重点投向石林县、禄劝县、宜良县等农业农村工作扎实的“点站”征求意见。据统计,在3件法规制定过程中,共收集到意见建议589条,采纳64条,采纳率为11%,努力让每一部法规都载满民意,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

此外,凌云律师事务所、信道律师事务所等“点站”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制定《云南省民营经济促进条例》《云南省公共洗手台管理条例》,修订《云南省林木种子条例》的议案。昆明城市学院法学院、晋宁区三合村等“点站”首次参与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对市政府办公室制定的《昆明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负面清单》中的19项内容,提出10条修改意见,最终2条被采纳,让民意成为高质量备案审查的源头活水,提升备案审查民主含量和质量,也让法律专业机构成为立法机关与群众的“连心桥”。

“点站融合”工作开展半年以来,19个全过程人民民主立法实践基地结合自身实际,建章立制、强化建设,顺利完成各项立法工作任务。下一步工作中,市人大常委会将因地制宜、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充分调动“点站”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回应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为昆明“六个春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杜仲莹 通讯员:杨棱

责编:赵萍

编审:李雪

终审:周健军

相关文章
市人大常委会听民意、聚民智、惠民生 在全省率先探索“点站融合”创新路径
2025-05-20 07:50:00
国网武义县供电公司纪委召开2025年度供电所第一次监督小组工作会议
2025-05-14 16:16:00
昆明市家庭教育宣传周系列活动启动
2025-05-14 08:56:00
报表减少近80%!内蒙古推进“小马拉大车”问题攻坚
2025-05-13 15:04:00
9家入选!山东省制造业中试平台名单公布
2025-05-11 07: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