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8:5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黄乔 周松
三个月前,高新区金凤镇街头,10余名工装裤沾着泥点子的农民工急匆匆来到“老杨讲理堂”。
“工资还没拿到手,啷个办嘛!”张师傅的拳头砸在桌上,茶杯一跳。
专职调解员李力拎起热水瓶给大家倒杯热水:“先暖暖手,咱们慢慢理……”
三个月后,当张师傅手机收到到账短信冲回这间小楼时,工装上的泥渍早已洗净。他不再捏紧拳头,而是打开手掌热情地与李力握手,脸上充满笑意,丝毫没掩饰自己讨薪成功后的喜悦,也折射出重庆化解矛盾的力度和温度。
去年全市基层排查和有关部门受理各类矛盾纠纷250余万件,化解率达99.85%。
“老杨讲理堂”的茶香、“小巷茶评会”的瓷盏、“老马工作室”的笔记簿都在记录从冲冠一怒到握手言和的过程。这些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构在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街镇、矛盾不上交”的生动实践每天都在显现。
巧用“三理”法,一群“老杨”巧解千千结
初春的午后,重庆金凤镇街角的一栋小楼里飘出缕缕茶香。
还没进门,就听见里面传来带着重庆腔的劝解声:“莫急嘛,先喝口热茶慢慢说……”
这里就是街坊们口耳相传的“解忧杂货铺”——老杨讲理堂。每当遇到扯皮的烦心事,这里的居民总爱念叨一句:“有事找老杨!”
3月25日,记者来到这间“杂货铺”,一股暖意扑面而来。
墙面上“有事找老杨,老杨帮您忙”映入眼帘,专职调解员李力正给围坐的群众续着热茶。
“李老师,谢谢你哦!”突然闯进一个穿着夹克的中年人,李力放下茶壶迎上去,认出这是年初来讨薪的张师傅。
此刻对方声音有些哽咽:“李老师,工资到账了!我们13个人都收到了……”
时间倒回三个月前那个冷雨夜,张师傅带着十多个工友冲进讲理堂。
杨永根在调解劳资纠纷。
“公司都要停工停产了,我们的工资还没有拿到手,啷个办嘛!”拳头砸在木桌上的闷响惊得茶杯一跳。李力不慌不忙,安抚大家情绪,随后请来村干部、法律志愿者组成“解忧专班”,找公司负责人到“老杨讲理堂”解决纠纷。
“这个事,我也没办法,公司账上快没钱了!”起初,公司负责人态度有些推诿。李力也不着急,他翻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相关条例,念得字字千钧。
“拖欠工资不只是道德账,更是法律账哦。”李力的话柔中带刚。
在一番法与情的说服下,最终双方达成人民调解协议,由公司向员工支付相关费用共计54万余元。
这样的故事,在这栋小楼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三十年前,综治干部杨永根揣着笔记本走街串巷,把家长里短记了上百本。他耐心调解群众各类大小纠纷,深受居民信赖,金凤镇居民们都亲切地喊他“老杨”。后来,他的“调解经”被总结成“老杨群众工作法”推广,逐渐形成“老杨群工”基层治理品牌。
金凤镇依托“老杨群工”服务阵地,创立了“老杨讲理堂”。
如今,在杨永根带动下,一个“老杨”已经变成了活跃在金凤镇的一群“老杨”,李力便是其中之一。
“大事讲法理,小事讲道理,琐事讲情理。”李力向记者分享自己的调解巧招时坦言,张师傅他们能拿到工资,靠的就是这“三理”。
面对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小事,“老杨”们采用“摆龙门阵”,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实现就地及时解纷。
二楼调解室里,另一位“老杨”练远翼,正在给对坐的夫妻添茶。
“他整天不管娃儿,这日子过不下去了!”李女士边说边抹眼泪。
“哎呀,又啷个没管嘛!”丈夫王先生语气里带着些无奈。
“夫妻俩过日子,就跟牙齿和舌头一样,哪有不磕碰的……”练远翼并没讲道理,而是拉着她话家常,顺势引导她吐出心中的委屈。
待李女士情绪缓和后,练远翼和村干部又一起邀请双方长辈到“老杨讲理堂”,通过回忆家庭美好时光让双方珍惜当下。
“看嘛,老辈子都记得,大哥以前冒雨给你送伞……”此刻,横眉冷对的两人望着杯中浮沉的茶叶,渐渐红了眼眶。
窗外的树上,两只麻雀扑棱棱飞向晴空,最终夫妻俩重归于好。
“‘老杨讲理堂’就是为群众搭建一个说事评理的平台,通过‘讲法理、讲道理、讲情理’分类施策、精准调解,实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金凤镇党委书记赖科说。
创设“茶评会” 一杯清茶化开万家愁
三月的晨光透过新抽的柳枝,在龙泉花园院坝的青石板上织出斑驳光影。
75岁的周大爷捧着保温杯刚踱进院子,就被一阵“汪汪”声惊得后退半步。定睛一看,渝中区大溪沟街道人民村社区文艺队正用方言小品演绎恶犬伤人的场景,20多位居民围坐观看。
只见,一位戴草帽的演员捂着腿倒地时,满院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气声。“要真被咬了可咋整?”周大爷攥紧茶杯的手青筋微凸。
“小巷茶评会”宣传反诈知识。
话音未落,穿红马甲的工作人员顺势翻开《重庆市养犬管理条例》,就养犬分区管理,养犬应具备的条件、养犬人行为规范等进行普法宣传。
“就像这杯茶,主人得端稳了——养犬不拴绳,茶水泼了就得担责。”工作人员话音刚落,一旁养泰迪犬的刘玉芬突然“哎呀”一声,茶水溅上手背。
“我明天就给狗儿换条新绳!”她红着脸掏出手帕擦着水渍,满院顿时笑开。
这样的场景,在渝中区司法局大溪沟司法所所长丁小倩眼里再熟悉不过。
丁小倩告诉记者,大溪沟街道是典型的老城区,流动人口聚集、“三无”小区众多、基础设施较差,邻里、物业、城市管理等矛盾突出。
为此,大溪沟司法所创新推出了“小巷茶评会”评议解纷工作法,通过营造“沉浸式”参与场景,邀请民警、律师、老党员等对调解案例深入复盘分析,评案说情、评案说法、评案说德,将“复盘、调解、议事”功能集于一体。
而真正让这些“鸡毛蒜皮”化于无形的,是司法所独创的“茶道调解法”。
“书记茶室”调解员化解居民纠纷。
在人民村社区“书记茶室”,专职人民调解员向陈昊的紫砂壶划出弧线,两只青瓷杯斟个七分满,分别滑向对峙的双方——楼上王婶家的漏水,泡坏了楼下李叔的屋顶和家具。
“都别急,我们边喝茶边说情况,王婶您先说……”短短半小时,在一杯清茶的陪伴下两家分好权责,矛盾得以化解。
面对一些棘手的纠纷,司法所会请“外援”。丁小倩对那场火情记忆犹新——楼上楼下五户人家围坐时,应急办带来的消防图纸与法官捧来的法典在茶席上相遇,焦糊味的空气里,律师用马克笔在玻璃板上拉出的责任划分图,最终化作了7只碰在一起的“公道杯”。
对部分涉及法律、经济等专业问题,司法所会指派专业律师和行业专家参与,通过专科调解,把法律讲明白,政策讲清楚,让矛盾双方心服口服。对涉及人数多、金额大的重大疑难纠纷,用好“三调联动”机制进行联合调解,依托街道“渝情渝理”金牌调解室、“一庭两所”、行业调委会等专业调解队伍,做到优势互补。在大溪沟,“全科+专科+联合”的调解体系,推动多元力量参与评事解纷。
“一边调解、一边释法、一边疏导。”市司法局促进法治处处长白忠菊说,大溪沟司法所“小巷茶评会”评议解纷工作法,因势利导、精准调解,矛盾纠纷迎刃而解。
打磨“六步法” 千匹小马接力解民忧
在江北区观音桥街道,“老马工作室”的名声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正是在这里,“时代楷模”马善祥用34年时间,生动诠释群众身边的矛盾纠纷如何化解。
目前,观音桥街道建北社区旧城改造正如火如荼进行。但前不久,这里却发生了一起不愉快的纠纷。
在旧城改造中,施工方需往楼栋的外墙喷涂料。一天,工人一不小心,喷涂料时涂料飘到了一户居民种养在楼顶的盆栽里。看着自己精心养护的20余盆花草枝叶上留下斑驳白色涂料,种植者张爷爷很是心疼。
原来,这些盆栽植物不仅是张爷爷的心血,还是他家维持生计的一笔收入。
此事发生后,张爷爷情绪激动要求赔偿,但遭到施工方的拒绝。双方一时“剑拔弩张”。劝说无果,街道只得找“老马工作室”求助。
马善祥带着工作室的调解员立即来到张爷爷家,倾听他的诉求。
“这些花草很值钱,他们必须赔偿我10万元!”张爷爷一口咬定10万元赔偿金,让跟着马善祥一起来的调解员不知如何是好。
“调解之初不要征求受损方的赔偿诉求,因为他必然说出一个脱离实际的盲目高诉求,说出容易收回难,会增加调解的难度。”凭着多年经验,马善祥没有接话赔偿金的问题,而是引导张爷爷继续说下去。
认真倾听了张爷爷的诉求后,马善祥找到当时受损的植物,发现上面的涂料消失了。
老人告诉他说,是自己用水反复冲洗,还用指甲一点点刮下叶子上的涂料,忙了好些天,并指着一些枯枝败叶反复强调涂料伤到了植物的根。
“我并没有反驳他的话,而是看到有其他没被污染的植物,也出现了枯枝败叶的情况,于是询问他这是否是寒冬季节的正常现象。”马善祥循循善诱,让张爷爷认识到了“枯枝败叶不能证明植物被涂料伤害”这个事实。
“调解双方都要争道理,争道理就是争利益。”在马善祥看来,作为调解员,必须要会说话、会安抚人,也要会以理服人,在双方当事人情绪化时,引导他们回归理性。
“当老人诉求盲目时,我们让老人与施工方面对面谈,让老人从对方的立场中看到自己的问题;当老人情绪冲动时,我们及时让施工方回避,单独交流很快让老人平静下来。”马善祥说,经过多次沟通,双方最终就赔偿问题达成一致。同时,施工方也承诺在后续施工中加强管理,避免再发生类似事件。
这样的矛盾,“老马工作室”经常遇到。据统计,自2012年“老马工作室”成立以来,已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000余件。
近年来,“老马工作室”和马善祥还在积极开展“老马带小马”行动,将自己多年工作总结出来的起身迎接、请坐倒水、倾听记录、交流引导、解决问题、出门相送“六步接待法”,以及以法律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德润人、以利安人等调处方式分享给“小马”们,让他们在基层治理中更好化解矛盾纠纷。
原稿点击>>
除险固安重庆探索④|250余万件矛盾纠纷如何化解在基层-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