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22:51:00
□王鹏辉(湖南师范大学)
四川大学教务处此前发布2025届本科毕业生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文科类毕业论文AI生成内容占比不超过20%,理工医科类毕业论文不能超过15%。赵朗是今年要毕业的本科生,他和同学们发现,AI率检测并不靠谱。数学系拔尖班的同学向他吐槽,即使论文的主体内容都是数学公式,仍能出现30%多的AI率。(5月7日 《南方周末》)
生成式人工智能横空出世,重塑了学术创作的一般路径,为写作者的思维拓展、逻辑搭建、语言润色等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当不少人感慨“AI真的要超过真人”的时候,AI的内容生成已悄然成为新的学术枪手。为应对智能时代附带的不良问题,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确保学术创新的真实性和原创性,诸多高校要求学生在论文提交时附带一份AIGC检测证明,以证明学术作品的原创性。这一举措倒逼学生规范学术伦理,将学术违规拒之门外。
学术审查并非在人工智能时代才兴起,论文抽检、学术查重等论文审查方式早已有之,目的在于维护学术的原创性、真实性,谨防学术不端,避免丧失个体独立思考,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质量,在多年的应用实践中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然而,当AI率检测的栏杆落下,多数学术不端受制于外,那些坚持原创的写作者却也被绊倒。原创的内容被AI检测重重判罚,而本该被AI审查的学术不端却借由AI的降重蒙混过关。于是乎,论文写作的圈子出现了新式的“劣币驱逐良币”。原创论文为了通过审查不惜借由AI工具降重,于是,简洁、凝练、学术化、专业化的表达被迫口水化,文本徒劳增减字数、调整语序、替换同义词,将原本条理分明、环环相扣的缜密话语通过AI降维降智,既给广大师生徒增负担,也降低了学术的水准与质量。
当前,AI检测仍是算法黑盒,市场上的语言模型众多,缺乏统一的语料背景,不同的检测工具对于同一篇文章的审查往往并不统一,其稳定性和精准度远远未达到学术创作的标准。且检测内容巨大、数量重复,致使检测的费用巨大,论文检测成为学生的固定大额支出,令广大学子苦不堪言。
“AIGC检测结果显示智能生成内容比例在40%及以上,将不能进入答辩环节。”一些高校将AI的检测结果列为刚性指标,实质上是将学术评价与监管的义务让渡给数字算法。在一定维度上,这与学生将学术原创义务让渡给数字算法的逻辑类似。高校将学生内容审查、核实的责任交给学生,学生又该何以自证?
不止将目光投射现在,未来人工智能将进一步迭代,我们不禁发问: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让AI生成的内容日益拟人化,以至于智能类人与真人所生产的内容难以区分,甚至超越真人,未来,AI又该如何审查?
现实深刻证明,AI已经深入参与人们生活生产,成为生活创造的辅助工具,AI禁止不了,也不应禁止,学术伦理审查的关键在于如何负责任且合乎伦理地使用AI。诸多高校发布“检测和规范AI工具使用”的通知,其中提到要求学生合理使用AI,并将使用痕迹透明公开,明确AI内容生成的可为与不可为,严格把控学术内容的真实性。与此同时,高校不能将学术论文推诿给学生自证。高校教师作为学生论文的指导者,应畅通师生间学术交流的路径,避免学生因学术困顿而转向歧途。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一责任人,应在论文内容层面进行严格审查,发挥论文答辩在确保学术诚信、评估学术水平方面的关键作用。
把并不成熟的“AI审查”作为硬性指标强行推行,为难的是学生,损害的是学术的清泉。“疏导优于堵塞”,何况AI并非洪水猛兽,培育学生合理使用AI的行为自觉,发挥高校学术审查的核心责任,才能构筑学术伦理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