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7:47:00
蒙自市创新打造“建设者之家”零工市场与和美家园就业“幸福里”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通过“盘活闲置资源、供需精准对接、全程暖心服务”三维发力,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助力群众增收、产业升级、城乡融合。2024年和美家园就业“幸福里”社区成功获评云南省首批省级就业“幸福里”社区、蒙自“建设者之家”零工市场成功获评云南省首批省级零工市场。
破“资源闲置”之困,筑就业服务“暖心巢”
一是纠治“马路蹲活”。聚焦“马路劳务市场”乱象,因地制宜将闲置水果交易市场和草坝搬迁农场旧址改造为“建设者之家”和“幸福里”社区,让务工者从“路边蹲活日晒雨淋”转变为“大厅选岗精准就业”,根治无序劳务乱象,实现就业服务“从无到有、从散到精”跨越。二是实现“功能聚合”。空间再造打造“就业综合体”“建设者之家”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岗位匹配、权益维护等全链条服务,“幸福里”社区涵盖候工区、服务中心、培训教室、创客中心等功能区,帮助务工者“学手艺、拓门路、稳饭碗”步步衔接,推动“零工散活”向“长效职业”转型。三是共享“低价安居”。在“幸福里”社区创新推出“拎包入住”模式,158名务工者住进设施齐全的安居房,月均仅30元,配套幸福食堂、娱乐活动室、儿童之家等共享服务,低成本实现“有床睡、有活干、有盼头”“落脚”变为“扎根”。
破“信息壁垒”之难,架供需对接“精准桥”
一是打破“信息孤岛”。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库”与“务工人员信息库”,推行“企业点单—平台派单—工人接单”模式,供需两端“按需点单”。2024年以来通过“建设者之家”登记企业1695家,精准发布招聘岗位信息8300余条,累计服务就业3.7万人次;“幸福里”社区帮助1万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搭建“南工北送平台”,吸纳元阳、金平、绿春等南部县市的5000余名劳动者就业。二是构建“招聘双轨”。线下举办“农村劳动力百日攻坚”“春风行动”“青年人才夜市”等专场招聘会32场,1911家企业提供岗位5.8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2万人;线上直播带岗7场,服务企业710家,吸引9.7万人次观看,通过“线下摆摊招工+云端直播带岗”双轨并行,岗位信息“一键推送”、人岗匹配“双向奔赴”,让“面对面”洽谈与“屏对屏”链接无缝互补。三是实现“技能变现”。坚持“理论+实操”教学方式,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与“金手指”劳务品牌深度融合;通过政企合作或定向输送,建立就业直通车机制,实现“结业—就业”无缝衔接、“指尖技能—指尖经济”成功转变,2024年以来开展技能培训47期3938人次、“村播”培训5期1000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81%。
破“服务断点”之虑,护务工群体“安心业”
一是解锁“创业全周期”。创新“高原特色农业+创业”扶持模式,提供“注册—培训—贷款—孵化”一站式服务,企业家、科技人才担任创业导师,2024年以来为800余名创业者“把脉开方”,对接金融贷款8100万元,孵化企业126家、蓝莓家庭农场500余个,创造岗位2000余个,实现“创业有路、就业有岗”的良性循环。二是编织“融入连心网”。以“妈妈式”服务打造了“新乡人大讲堂”“田园夜校”“小候鸟课堂”等特色品牌,开展技能提升、文化融入、亲子教育等活动64场,覆盖务工人员及子女3900余人次,用“乡音话政策”“田间教技能”“周末亲子课”破解“他乡陌生感”,让“走进来”的劳动者“留得下”“融得进”。三是畅通“权益直通车”。建立灵活就业群体权益保障机制,线上畅通投诉渠道,线下推行“调解仲裁+就业帮扶”联动模式,劳动者“维权即转岗”,2024年以来累计化解纠纷41起,帮扶转岗就业130余人,实现“矛盾不出门、饭碗不落地”,推动劳动关系治理与就业服务“双提质”。
通讯员:王雯静
编辑:肖金兰
审核:邓丽君、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