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22:21:00
□薛诗琪 (中南民族大学)
当下,越来越多人面临就医不便的问题,陪诊这一新兴行业逐渐走入大众生活。有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陪诊服务人次达434.3万人次,较2018年增长了1倍。行业的蓬勃发展释放出巨大的吸引力。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当前陪诊师行业门槛较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且职业陪诊师与机构之间的劳动关系缺乏规范。(4月4日 央广网)
被称为“临时家人”的陪诊师,在服务过程中,常把自己当成患者的家人。陪诊行业看似繁荣的市场下,实则暗流涌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陪诊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增加59.8%至385家。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国已注册148家陪诊相关企业。记者发现在“持证上岗”的宣传下,实则混杂着家政转行人员、兼职大学生甚至“黄牛党”。
笔者认为,陪诊师行业目前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纸上谈兵”的资质认证。陪诊师柴晓娜接受采访时就坦言“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是两回事”。她认为,获得这一证书虽然需要接受基础培训,但对不同医院具体就医流程的了解、突发情况的应对等仍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标准化的理论培训与碎片化的医疗现实严重脱节,导致持证者未必能胜任工作;二是有待规范的劳动关系。陪诊师大多加入小型机构,或以个人身份承接业务,难以形成规范化的劳动关系;或以兼职形式为主,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因此难以适用劳动法中关于社会保险等的条款,陪诊师个人的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陪诊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为了确保其能够实现长远、稳健的发展,顺利从民间自发形态过渡到系统规范模式,应积极推进职业规范化建设。相关部门应明确陪诊师的职业属性,尽快将其纳入国家职业分类体系,提升陪诊师的职业认同感。同时,制定全面系统的行业标准,推动行业协会的建立,通过行业自律,提升整个行业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同时,借鉴外卖、网约车等行业的成功经验,构建“互联网+陪诊服务”模式。明确平台在陪诊服务中的责任,通过为陪诊师购买保险等方式,降低陪诊师在从业过程中的风险,切实保障其劳动权益。这不仅有助于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投身陪诊行业,也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
学校可以开设陪诊相关专业课程,与医院、养老机构等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陪诊行业输送高质量人才。针对个人陪诊师,要提供统一的教学指导、专业培训及严格考核,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满足市场对优质陪诊服务的需求。
当陪诊行业的规范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必将实现价值的大幅跃升。届时,当家中老人前往医院就医时,我们可以安心地说:“别担心,有专业陪诊师陪着您。”这或许就是陪诊行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