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08:50:00
大皖新闻讯在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太平村,一栋乡村小楼与琴宏畜禽养殖合作社紧紧相连,这里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刘琴逐梦奋斗的起点。从2000年与两头牛结缘,到如今她已经成为这里远近闻名的“养牛女状元”。
手捧全国劳模证书
养牛创业 开启致富篇章
刘琴,这位来自古沟回族乡太平村的女性,与牛的缘分从儿时便已结下。小时候,家中饲养耕牛,她常去割草,那是她最初与牛的亲密接触。1995年成家后,刘琴和丈夫没有随波逐流外出打工,而是顶着家人的压力,踏上了养牛之路,从两头牛起步。初次尝试,他们就从卖牛中挣得了1000多元,这小小的成功成为了他们坚持的动力。
此后,夫妻俩搬到现在的地方,全身心投入养牛事业。养牛的道路充满艰辛,面对重重困难,刘琴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一路摸爬滚打。从对养牛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到自学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牛病防治专家;从小小的养牛场,发展成年出栏400多头的规模养殖基地,她付出了无数的心血。
深入养殖现场
2017年,琴宏畜禽养殖合作社正式注册成立,这是刘琴养牛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她积极探索“大户带动 + 技术培训”模式,成立琴宏女子专业合作社,毫无保留地为村民免费提供养殖技术。在她的带动下,太平村养牛户从最初的5户发展至近百户,8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超5万元,更帮助100多户贫困户成功脱贫,刘琴成为了村民眼中当之无愧的致富“领头雁” 。
指导周边养殖户
人大履职 传递基层声音
2013年,刘琴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从此开启了她的履职生涯。她带着“泥土味”的提案走进人民大会堂,展现出独特的履职风采。
在乡村振兴与人才方面,她提出《以人才振兴加快乡村振兴的建议》,强调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新乡村人才引进使用形式,建立乡村人才保障与激励机制;医疗卫生方面,《关于加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建设的建议》饱含她对基层医疗的关切,建议结合乡村振兴,加大对村卫生室的投入和信息化建设,增加乡镇医院救护车辆数量,支持中医传承,稳定发展村医队伍;养殖业发展方面,《推进村镇养殖业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凝聚着她的专业智慧,建议引入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产销对接,强化环保监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农民创建品牌 。
履职13年,刘琴共提出46件建议。她连续三年呼吁提高农村养老金,推动城乡居民医保缴费系统接入村级政务平台;针对秸秆禁烧争议,提出的“分区域动态管控”方案,被农业农村部采纳为皖北试点政策。“政策制定者需要听见泥土里的声音。”“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解决具体问题的‘金钥匙’。”这是刘琴始终秉持的理念,她努力把政策“普通话”翻译成百姓“乡土话”,让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
现场参与调解(左二刘琴)
调解矛盾 搭建和谐桥梁
担任人大代表后,刘琴积极投身基层调解工作。她与潘集区法院在太平村设立“刘琴调解室”,将法律咨询与纠纷化解送到村民家门口。
讲述调解案例
在调解工作中,刘琴有自己的“绝招”——“身份互换”。农村的矛盾纠纷虽小却繁杂,她善于抛出问题,让矛盾双方置换身份后再思考回答,以此来化解矛盾。对于一些激烈的矛盾,她则用接地气的话语循循善诱,比如“想打架可以,打赢的110带走,打输的120拉走”,简单的话语却能有效缓解紧张局势。村民顾某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与邻居争执不下,刘琴翻出1982年的土地台账,结合民法典条款提出“置换补偿+共同开发”方案,最终促成双方签订和解协议。村民陶大姐握着调解书感慨:“为两垄地吵了三年,刘代表一席话就解了心结。”刘琴用实际行动,为乡村和谐稳定搭建起了一座温暖的桥梁。
劳模担当 引领产业发展
刘琴的温暖与担当还体现在对困难群众的帮扶上。村民耿真在2017年因交通事故重度伤残,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刘琴得知后,多次耐心劝导,并给予无偿帮助。2020年,在她的鼓励下,耿真尝试养牛,此后几年,刘琴通过上门指导、饲料运输、政策解读等方式,一路扶持耿真重新燃起生活希望。
辅导养牛户
2025年,刘琴第14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此时的她已成为全国劳模。这份荣誉对她来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意味着更重大的责任。
刘琴表示,作为人大代表,要把人民的愿望和呼声传达上去,做到履职尽责;作为全国劳模,要把养殖业做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更多人致富。下一步,她准备推动产业分流,从肉牛养殖、秸秆收储、屠宰分割等方面进行细化,因为在她看来,大家增收才是关键。
从学好“养牛经”,算好“致富经”,再到琢磨“产业经”,刘琴不仅是“养牛女状元”,更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和基层治理的“连心桥”。从牛棚到人民大会堂,她用实干证明:乡村振兴需要“带头人”,更需要“代言人”。让我们期待刘琴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书写属于她的辉煌篇章,为乡村振兴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皖新闻记者 李勇
编辑 崔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