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乡村沃土上的“青春引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13:27:00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 题:乡村沃土上的“青春引擎”

新华社记者

广袤的乡村大地上,青春的脚步从未停歇。

从辽东半岛的“草莓架”到成都平原的麦地,从三峡腹地的扎染工坊到湘潭的油茶工厂,一批批青年以智慧与热忱,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五四”青年节前夕,与记者一同走入田间地头,看新时代青年如何成为乡村里的技术“担当”、创业“担当”、文化“担当”,感受这股扎根乡土、破局创新的青春力量。

——技术“担当”,以科技重塑农业生产。

走进辽宁省东港市椅圈镇德祥村,这里的草莓不是长在地里,而是“住”在架子上。大棚内,“90后”返乡大学生张晓林正忙着采摘今年的第二茬草莓。

张晓林在草莓大棚内挑拣草莓。(受访者供图)

“东港草莓味道好,深受消费者喜爱,但这些年因土壤老化,草莓品质在下降。”张晓林说。

“不能一成不变。”2023年,张晓林下定决心改良草莓种植技术。

从高校请来种植专家、去外地学习现代化种植技术、采取立体式种植方式……张晓林将有机质、生物粪、草炭土和河沙配比做成特制土壤,升级了草莓种苗,还在大棚地里放置红罐熏灯,既能减少病虫害,还能避免农药污染。

听闻德祥村有了种草莓的新法子,远近种植户都来张晓林家参观学习。

村民徐守礼说,“晓林的种植方式让我们采摘草莓时不用蹲着,也不用哈腰,省了不少力气和成本。”技术改造后,平均每亩草莓可多增收1万多元。

越来越多像张晓林一样有知识、有想法的青年成了村里的技术“担当”。

5月2日,舒星宇在合作社查看秧苗情况。(受访者供图)

千里外的成都平原西部,灌浆饱满的小麦随风摇摆,32岁的农业职业经理人舒星宇同样坚信科技的力量。

从最初的无人机植保到实现耕田、育秧、插秧、打药、收割和烘干全流程机械化操作,这个“理工男”组建起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新农人”团队。

目前舒星宇团队帮助乡亲们管理和服务的土地超4万亩。“今年我们投入近400万元,对育秧中心进行了升级改造,育秧效率会有更大提升,农业科技趋势必然是在AI赋能下的全机械化和自动化。”舒星宇说。

“我是新农人,更是兴农人。”舒星宇说,“既要继承父辈吃苦耐劳的精神,更要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把粮食更有效率地种好。”

——创业“担当”,激活乡村产业经济。

一场新雨后,湖南省湘乡市龙洞镇大田村漫山的油茶树更显青翠欲滴。“95后”青年陈坤面露喜色地说:“挂果密、果壳薄,今年定能有个好收成。”待果子成熟后,将被制成茶油,销往柬埔寨、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4月27日,陈坤在油茶种植基地察看油茶树长势。新华社记者 谢奔 摄

陈坤是湖南江山沁园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2021年,怀揣着“把家乡油茶带向世界”的创业梦想,他从海外辞职返乡,一头“扎”进了油茶产业。但创业之初,陈坤就被“泼了一盆冷水”。

“油茶挂果周期长、管护成本高,村民有担忧。”他说,“在进行了大量市场调研和技术改进后,我们探索出一条综合效益更高的‘油茶树-黑山羊-鱼’生态种养模式,打消了村民顾虑。”

“理解乡村,才能把事业‘创到点子上’。”陈坤说,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真正打通油茶产业上下游,让村民看到了实打实的效益。

来到江山沁园油茶加工工厂,茶油加工过程中的每一道环节都被精准监测、分析,确保茶油高品质产出。除了茶油产品,企业还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出茶油沐浴露、护手霜等衍生产品。

同时,陈坤利用自身资源拓宽海外市场,在柬埔寨设立东盟办事处。目前,企业建设起3000多亩自营种植基地,2024年综合产值突破3000万元,其中,海外市场业务占比超过30%。

“在乡村,我找到了青春的价值。”望着漫山油茶林,这名黝黑的小伙子真诚又坚定。

——文化“担当”,唤醒乡土文化生命力。

在地处三峡腹地的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下庄布谷”植物扎染工坊创始人袁孝鑫手持扎染布料,向游客讲述“天路”故事。这个曾被绝壁围困的“天坑村”,因村支书毛相林带领村民凿通“天路”而重生,如今又因一个个青年焕发新生。

袁孝鑫正在处理村委会的工作。(受访者供图)

2022年,土生土长的下庄姑娘袁孝鑫毅然返乡,创办扎染工坊。

“我一直喜欢制作扎染工艺品,下庄村以前便有染坊,我想将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袁孝鑫说,经过不停练习和学艺,她成为巫山县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袁孝鑫在染料、图案等方面大胆尝试,让扎染工艺品呈现多样的色彩和款式,将“天路”“柑橘”等元素融入非遗技艺。店里印有下庄“天路”元素的扎染手工艺品深受游客喜爱,旅游旺季月营收可达1万多元。

2023年,在村民们的支持和推举下,袁孝鑫成了下庄村最年轻的村委会主任。她办起扎染培训班,带领村民推进乡村旅游,鼓励大伙儿开起了酒坊、面坊、豆腐坊,还探索承接中小学研学活动项目,多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寻找让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新机遇。

“老一辈用血肉凿通出山路,我们用青春铺就致富路。”袁孝鑫说,一个“90后”女孩也即将回乡任职,这样的青年越来越多,乡村振兴才会更有活力。

相关文章
乡村沃土上的“青春引擎”
2025-05-03 13:27:00
沙洋长林监狱团委开展五四青年节主题活动
2025-05-02 10:05:00
无人机+汪汪队,警方耗时30小时救助七旬走失老人
2025-05-01 20:30:00
江苏累计建立千余个乡村教师培育站 用成长将你“留住”
2025-04-30 15:16:00
“院”景变“钱”景 “庭院+”模式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2025-04-28 09: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