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5:35:00
清晨,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塘龙苗寨的石板小巷还笼罩在薄雾中,一阵清脆的敲击声已从一栋老木屋里传出。不足20平方米的工作室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水根正俯身于木案前,手中的小锤精准落下,银片上渐渐浮现出蝴蝶振翅的纹路。“不退休,我要干到干不动的那一天。”这位59岁的银匠语气坚定。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水根
银火淬炼:从7岁少年到非遗大师
1966年出生的吴水根,与银饰结缘已逾半个世纪。7岁那年,他第一次拿起父辈的錾子,在银片上歪歪扭扭地刻下花纹。“家乡的草木、刺绣、龙舟赛,都是我灵感的源头。”回忆初学时光,他摩挲着桌角一摞发黄的图纸纹样,思绪飘向了远方。
吴水根正在锻造银饰
1983年,吴水根正式出师。为精进技艺,他自创百余种錾子:三角錾雕翎毛,圆头錾琢花蕊,细如针尖的“发丝錾”能勾出蝴蝶触须的弧度。在简陋的工作室里,他熔银、拉丝、錾刻的身影日日与晨光暮色为伴。2017年,他耗时三个月打造的银雕“图腾柱”问世,12层镂空花纹浓缩了苗族古歌传说,被专家誉为“立体的史诗”。
2024年5月,他的纯银作品“一帆风顺”龙船远赴巴黎参展。法国观众惊叹于船身0.2毫米银丝编织的渔网时,吴水根正在家乡赶制新作——一幅融合银丝镶嵌与苗绣技法的长卷。“老祖宗的手艺要守正,更要创新。”他轻轻抚过卷轴上初现轮廓的清水江风光。
錾刀开路:打破百年门规的传承之路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富。”这句朴实的话语,吴水根常挂在嘴边。在苗族传统中,银匠技艺“传内不传外”,但这位有着多年党龄的老匠人毅然推开了紧闭的传承之门。
吴水根在指导徒弟
2010年,他创办非遗扶贫工坊,免费授艺。学徒吴建平记得,自己一度因作品粗糙想放弃,“吴老师连夜赶来,手把手教我调整錾子角度”。如今,吴建平的工作室年收入超10万元,还带动5户乡亲就业。通过“师带徒”模式,吴水根成功带出19名徒弟,然后徒弟又带徒弟,村里的银饰加工越做越大、越来越红火。
“传承非遗技艺,推广民族文化,这是我一生的追求。只要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吴水根说,从1993年起,不少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他都倾囊相授。目前,他手把手教过的已超过千人。现今,塘龙寨制作的银饰产品远销海外,更让他欣慰的是,女儿吴芳也成了家族第九代传人。
匠心筑梦:小银錾敲响共富曲
傍晚的塘龙寨广场上,十余名银匠正围坐研讨新订单。为将手里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吴水根响应村里实施的“党支部 合作社 十户一体 农户”发展模式,带头组织技术骨干,通过抱团发展,形成“发展产业一起帮、公益事业一起建、社会责任一起担、文明乡村一起创”的良好局面。
吴水根锻造的银饰作品墙
“现代机器一天能做百件银饰,但手工的温度无可替代。”面对工业化冲击,吴水根带着徒弟们深耕高端定制市场。他指着手机上为党的百年华诞制作的“同心向党”银雕作品说:“这是用0.3毫米银丝编一点一点编制出的作品,而机器永远编不出这份心意。”
暮色渐浓,工作室的灯火依旧明亮。吴水根说:“我要让世界看到,苗银不光是首饰,更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密码。”錾刀起落间,银屑如星辉洒落,映照着这位非遗手艺人半世纪不变的初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阳萌
编辑 李丽
二审 安通
三审 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