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02 08:16:55
春,是桃红柳绿;夏,是艳阳高照;秋,则是夕阳西下。
秋末初冬,是斜阳落晚照,是层林染霜色,是乡思归故里,更是一笔风情写余生。
吟道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
晚秋,有相思冉冉,绵长悠远;更有风景如画,写满诗情画意。
• 原文: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 写作背景:
赵嘏(gǔ)是唐代诗人,曾在长安应进士举,未第,寓居长安。他工于诗,后人对他的评价是“才笔欲横,故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
这首诗是他在长安的一个晚秋清晨,看到长安的景色后有感而作。诗中写了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 赏析:
清晨时分云雾清冷、在天空中缓缓流动,威严的宫殿在秋色中显得格外的雄伟。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客居长安的飘零之感。诗人倚楼而望,长笛悠扬里,见残星点点,大雁北归,何等的空灵、寂寥。
菊花半开、莲花凋零,菊花的静与莲花的愁,便是独属于晚秋的韵味。而“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则是用“鲈鱼正美”的典故表达自己思念家乡却不能归去的无奈,“空戴南冠学楚囚”则体现了诗人在长安的不得志和对自由的渴望,透露出一种羁旅他乡的痛苦和对前途的迷茫。
晚秋,自带风流,也自带乡愁。
• 原文: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 写作背景:
诗魔白居易的诗因通俗而驰誉诗坛。他写诗崇尚一个“淡”字,并做到“雅俗共赏”,《晚秋夜》就是有雅有俗、雅俗共赏的杰作。
这个晚秋的夜晚,他仰望天空,对月凝神遐思,写下这首感怀身世而作。
• 赏析:
宁静的夜空下,如水的月光倾泻而下,诗人对着自己的影子,渐生愁苦。残菊傍着稀疏的篱笆渐次绽放,香漫庭院。梧桐的叶子簌簌飘落,没入寒冷的井水之中,萧瑟的晚秋已然来临。
塞外的大雁疾疾掠过天空往南赶,害怕跟不上秋天的脚步;邻家的鸡鸣声迟迟不曾听见,更让人觉得长夜漫漫。凝神沉思,默默无语,任由思绪飘荡;晚风扫过窗外,清冷的白露已然沾衣,顿感初冬的寒冷。
这不仅是身体上的冷,更是心灵上的孤寂和凄凉。
秋思,缘于一场夜的凉。
• 原文:
地僻门深少送迎,披衣闲坐养幽情。
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蹋梧桐黄叶行。
• 写作背景:
在古代诗人中,白居易似乎是最闲的一位诗人。不论是在京城做官,还是被贬外地,不论是得意还是失意之时,他都充满了“闲情”。辗转南北多地为官,仕途的尔虞我诈,都不能阻止他的“闲庭信步”,他真正做到了“乐天”。
这首诗是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阳时所作。当时他已经远离了官场的纷争,过着较为闲适的生活。
• 赏析:
所住之地,是一个偏僻的地方,少有人来往,倒也乐得清闲。他披上衣服,静坐在屋里,修身养性,享受着此刻这份孤独的自在。
庭院里落满了树叶,没有人刻意去打扫。诗人手持藤杖,在梧桐树下的黄叶上漫步,过往种种都在举手投足间随风散去。这是一种闲适之趣,也是对当下宁静生活的享受。
晚秋,是闲庭信步的释然。
• 原文:
池头衰柳尚依依,绿暗红疏出钓矶。
新落叶边人影隔,旧牵纶处藻茎稀。
青山伴我闲窥饵,白鹭何心坐忘饥。
莫道晚秋鲜鲫少,寒江更有绿蓑衣。
• 写作背景:
牛焘(1794-1861)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丽江人。
据记载,他家境殷实却心怀淡泊,宛如幽谷之士,超然物外。他珍藏着一把雷氏古琴,犹如守护着一汪深邃的泉水,静谧而神秘。他亲自谱写新曲,指尖轻拨琴弦,那音符便如灵动的精灵,跳跃在弦轸之间,编织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乐章画卷。
后来遇到乱世,牛焘在山洞中避难,最终抱琴而死,可见其对琴的挚爱。
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详,但从始终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和垂钓生活的热爱。
• 赏析:
深秋了,池边的柳树虽已衰败,但仍有依依之态,绿叶减少,红花稀疏,诗人悠然地来到河边垂钓。新落下的树叶旁边,人与影相隔,曾经垂钓的地方,水藻的茎也变得稀少。
独坐垂钓,唯有青山陪伴着诗人,悠闲地看着鱼饵,白鹭似乎也忘却了饥饿,静静地待着。不要说晚秋时节鲜美的鲫鱼少,在这寒江上还有穿着绿蓑衣的人在垂钓呢。
晚秋,不随波逐流,学会欣然接受吧。
• 原文:
黑山南面更无州,马放平沙夜不收。
风送孤城临晚角,一声声入客心愁。
• 写作背景:
晚唐诗人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可见其文学成就之高。其实他的政治才华也十分出众。他在读书之余也十分关心军事,曾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奈何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在多地为官,这首诗涉及到了边境战事,他目睹晚秋的边地景象,联想到自己不能施展的抱负,写下了这首诗。
• 赏析:
秋天了,边疆之地显得格外的空旷和荒凉,黑山南边再没有别的州郡,战马在平沙上放牧,晚上都不用收回去。
晚风吹送着孤城传来的号角声,一声声传入客居之人(诗人自己)的心中,号角声声里,边地的萧瑟牵动了无尽的羁旅之愁,这个离家的秋,又是何等的凄凉?
晚秋,若无思念,又怎样撑到春天去?
• 原文: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 写作背景:
公元842年,杜牧被外放黄州,即诗题中的齐安郡。
在黄州刺史任上时,杜牧的心境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他对自己的仕途遭遇感到有些失落;另一方面,在黄州的生活也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和观察自然。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 赏析:
首联借柳岸树影稀疏和居所似野人之家,表现出闲适又有些寂寞的生活状态。颔联体现诗人在自然中寻找慰藉,能自由抒发情感的心境。
颈联通过描写雨后残灯、孤枕雁来的场景,营造出孤独寂寞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在黄州的孤寂和对人生的思考。
尾联将昔日赤壁的争雄与现在的蓑翁钓鱼相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蕴含着诗人对繁华易逝、英雄不再的叹息。
四季春去秋远,人生来来往往,历史兴亡复始,天大地大,又何必空嗟叹?
秋思,缘起于一场西风,也缘起于一段古今事。
• 原文:
落叶惊残梦,秋归人未归。
水明天一色,鸦带晚霜飞。
• 写作背景:
朱中楣是明末清初清代的女诗人,生逢乱世的她,十八岁未嫁之前过着宁静无忧的少女生活,三十二岁(1653)以后是则是偕隐归里的泊如余生。而中间的十四年,她又经历了太多的 "风浪波涛,云烟变幻" ,但她又是一个“虽处万变而不失其常”的奇女子。
朱中楣的诗词以清疏旷放的林下之风见长,从这首写于晚秋时节的小诗中可窥见一二。
• 赏析:
深秋已至,落叶纷飞,惊扰了诗人未做完的梦。既然秋天已经来了,为何思念的人还没有归来呢?
秋水长天,在爽朗的秋天里,水天连成一色,乌鸦带着晚霜,渐渐飞向远方,没入丛林之中。
这是一幅晚秋的自然画面,水天相接的广阔与乌鸦的孤寂形成对比,进一步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晚秋的清冷之美。
晚秋,有落叶惊梦,有念人未归。
• 原文:
竹露滴寒声,离人晓思惊。
酒醒秋簟冷,风急夏衣轻。
寝倦解幽梦,虑闲添远情。
谁怜独欹枕,斜月透窗明。
• 写作背景:
元稹一生情感经历丰富,仕途也有起伏。他与白居易共同推进新乐府运动,世人将二人并称“元白”,至此也与白居易成为生死不渝的好友。他与妻子韦丛鹣鲽情深,妻子逝世后,更是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深情句子,流传千古。
这个晚秋,他再次思念起了那个心心念念的女子,写下这首缠绵悱恻的《晚秋》。
• 赏析:
翠绿的竹叶子上的露珠滴下来,那声音似乎也带着寒冷的气息,扰乱了离别之人的思绪。从醉酒中醒来,感觉秋天的竹席很凉,秋风很急,身上的夏衣也显得格外的单薄。
睡觉时感到疲倦,从幽梦中醒来,在闲暇的思虑中增添了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谁会怜悯独自斜靠着枕头的自己呢?只有那斜照进窗户的清冷的月光,与此刻孤寂的自己形影不离,相伴左右。
晚秋,一窗明月,便是天堂。
• 原文: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 诗人经历与背景:
李商隐在晚唐诗坛上风光无两,与杜牧合称“小杜牧”,光芒直逼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但是他在政治上却备受排挤,仕途坎坷。
这首诗是他在经历了诸多人生挫折后,于暮秋时节游览曲江时有感而作。仕途辗转,妻子离世,这又何曾不是李商隐人生的暮秋时节呢?
• 赏析:
荷叶长出来的时候,也是春恨滋生之时;荷叶枯落之时,正是秋恨渐成之际。荷叶的生长和枯萎,暗示着人生的起伏和时光的流逝。
诗人深知自己只要活着,这份情感就会一直存在,望着江头的江水,听着江水的声音,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和感慨,身世之感、情感之痛,似乎都融入到了江水声中。
晚秋了,人生也到了暮秋之际,无论是爱情还是其他复杂的人生情感,此刻都在诗人心中根深蒂固。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深沉。
晚秋,一份人间清醒,最为难得。
•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 写作背景:
苏轼一生历经坎坷,磨难重重,不仅多次被贬,一生夙愿也未能完成。可他依旧用自己的豁达,勉励自己勇往直前,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金句。
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的正能量传递给身边的好友,此诗便是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之作。当时刘景文已近暮年,苏轼通过描绘晚秋景色来激励朋友。
• 赏析:
秋将尽,荷花早已凋谢,连那遮雨的荷叶也枯萎了;金黄的菊花虽然已经残败,但还有那傲霜的花枝屹立于寒风之中。人生总会有挫折和衰落,但也应该保持高洁和坚韧的品行。
你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色,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之时,因为此刻万物肃杀,唯有心性坚韧之人,才能傲霜不败!
晚秋,要留一份坚韧,去迎接寒冬,等待来年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