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7 09:32:00
田家
唐 ·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插秧歌
杨万里·宋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星兜鏊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爸爸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都6月份了,地里的稻谷还没有抽穗,而官家收税的仓库已经修好了等待征敛。
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
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弄湿了肩胛。
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
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栽插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在中晚唐为数众多的悯农诗中,《田家》为短小精悍之作,抛开正面描写 ,只选取收租的题前之景。诗人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底层农民的黑暗现实。“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并不仅仅是写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个农民的家庭,“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也是农家普遍的事情。
《插秧歌》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开篇便动手“插”了起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即使春雨之密、之急、之大,也阻挡不了同心协力的一家人。他们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照管鹅儿与雏鸭”一句让整首诗活泼起来。
这两首诗都是写农家父子的日常相处活动,不同的是,一个家庭备受税收的困扰,而一个家庭呈现了幸福的模样。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幸福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大多正直勇敢,有爱心。在这两首诗中,虽然父亲的担子一样重,虽然父亲给予孩子的爱都同样的多,但字里行间第二首诗更洋溢出一种幸福感。
都说孩子是一张白纸,家庭便是墨汁,家长是画手,墨汁的浓淡,画手的功底直接影响着最后的成品,健全幸福的家庭更能出佳作。
愿每个家庭都如第二首诗一般幸福!
聂夷中晚唐诗人,字坦之。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广大农村农民破产,遭受剥削更加惨重,至于颠沛流离,无以生存。在唐末的乱世,封建国家开支甚巨而资用缺乏,必然加重对农民的榨取,而农民遭受剥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上产生了聂夷中的《田家》一诗。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南宋文学家、官员,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插秧歌》一诗。